搜索
论坛首页 > 设计分享 > 南京山顶的消防瞭望台
谢丽娜
造价员/预算员,资料员,档案管理
1
发帖
1
回复
6
积分
发表于 1年前 楼主

南京山顶的消防瞭望台


近段时间几场山林大火牵动着国人的心,除了深深的触发大家对森林消防安全的关切以外,也给前端的防患给出了一些警示,尤其是凸显出一些森林风景区的防火基础设施、尤其是森林火险监测预警系统的重要性。南京的牛首山是“牛头禅宗”的发祥地,其所处的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是著名的佛教文化景区,其山顶的标志性建筑——佛顶宫供奉着释迦牟尼的顶骨舍利。这片位于外秦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丘陵地貌由牛首山、祖堂山、天幕岭、隐龙山等诸多大小山组成,延绵起伏,总面积达1.4万亩。值得一提的是,牛首山森林覆盖率为82%,面积达1393公顷,但多年来一直饱受山火的袭扰。2018年,旅游区决定完善森林消防设施,包括在隐龙山修建森林消防大队驻地暨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环山防火阻隔道,以及在曾经遭受山火侵袭的山头修建一座消防瞭望设施,这些都是林场必要的基础设施。山顶的消防瞭望设施,很自然的会让人联想到塔状物,ATA设计团队在收到设计邀请之时,业主正陷于一大堆塔状物设计稿的纠结之中。但通过对现有环境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牛首山已经形成“双阙双塔”的标志性景观,因此,再添加塔状物只会“东施效颦”。

相反,设计应该跳脱通常的“逢顶建塔”的固有思维模式,利用隐龙山头正对牛首山主峰、饱览“牛首烟岚”的胜景的独特地理位置,建设一个兼顾消防蓄水池、瞭望值班、游客观景为一体的复合设施。最终业主采纳了我们的建议,这个消防瞭望设施将以一种山顶平台的形式出现,既要消隐于山峦之巅,又要获得良好的观测视野,同时还要对内和对外使用互不干扰,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要求无疑对设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经过踏勘发现山顶地质以岩层为主,且植被较少,虽然适合作为建筑的选址,但如果要获取更广的观测视野,同时又不以增加建筑高度来实现,比较可行的策略是,将观测面前移落在山头前的坡面上,同时利用竖向上的分层,将下层作为消防瞭望的功能空间,上层作为游客的观景平台,上下层的平面分别是两个偏心的大小圆,这样的目的是尽量利用较小的占地面积创造较大的上层平台。而上层平台与山顶的圆形小广场之间通过栈桥相连通,建筑的基础是两个埋地的圆桶状钢筋混凝土箱体,箱体内部被用来作为高位消防蓄水池。

建筑结构中有两个一大一小成一定角度的钢管圆环,上环与下环之间看似纤细的枝状钢腹杆既是结构的竖向构件也是建筑外表皮玻璃幕墙的骨架,下环用圆管钢柱支撑在钢筋混凝土蓄水池上,上环内则采用纵横钢梁支撑形成浅水池屋面——镜池,建筑结构因此呈现出近似于花篮装的底小顶大的形态,使得一个227m2的平台落在一个仅78平米的基座上。这样一个出挑前倾的空间编织网格结构体系,采用分段的管钢相贯焊接,更有利于在山地这样狭小局促的野外环境中施工作业。同时,扩大的屋顶仿佛一把大伞为下部的用房创造出一片阴影区,顶部和底部的蓄水池又为建筑带来良好的储热性能,山坡的上升气流从建筑外墙下部的通风窗进入,室内的热空气则通过房间顶部的排气窗排走,从而为建筑营造出一个低能耗的被动式节能空间。建筑的外形遵循了结构的特性,上结构圆环的“镜池”屋面结构被包裹在一个“漂浮”的圆盘造型之中,圆盘的四周用简洁的竹木格栅覆盖,并向天空延伸,形成两层起伏的帷幔,游客从山顶的入口平台通过钢结构栈桥走向“镜池”时,帷幔像一道屏风吸引着人去一探究竟,当绕过屏风来到镜池边时,两侧帷幔由高到低逐渐没入镜面水池中,将游客的视线引向面对牛首山主峰的对景。

这一刻,在画卷般的“牛首烟岚”景象面前,塔、峰、宫、天空倒映入池,充满象征性,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而进入消防瞭望空间的流线,则是通过一步悬挂在栈桥下的直跑楼梯下行到达。室内设有监控室、值班室、泵房、卫生间和配电间等消防瞭望功能。从监控室内向外俯视,倾斜的玻璃立面仿佛带给人超过180度的观测视角,整个山谷尽收眼底。玻璃面的大小也随着房间功能慢慢收窄,玻璃面下方的实墙沿用了竹木格栅,和上部的圆盘组合起来使得整个建筑仿佛是一个开了口的容器,在夜晚的山巅渗出一道光的缝隙。青山绿水,是人们向往的观景、休闲之地,但也往往都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地段。如何在保护和利用上取得平衡?可以尝试对场地中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进行谨慎、克制的复合化利用,让人们在享受这些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获得些许便利,基础设施便能成为对公共活动友好的开放性场所。

13赞
0踩
回复
举报
收藏

筑招网 ● AI问答

专业 免费解答 行业技术/职场问题,快来试试吧!

杨先生
0
发帖
1
回复
1
积分
发表于 2022-12-20 20:23 1楼

瞭望台与塔相望

0赞
0踩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2-12-21 23:20 2楼

给一个赞!

0赞
0踩
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