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作为职场里稍有资历的前辈,出于好意想提醒或指导年轻同事,结果却被误解,反而让对方变得疏远。
前阵子部门来了位刚毕业的新同事,态度不错,就是做事稍微慢了点。有次我顺口说了句:「这种事情其实不用想太久,照前面的做法处理就可以了。」他当时点头,但之后一整天都不太说话,也不太敢看我。
后来才听说,他觉得那句话像是在否定他的想法。对我来说只是经验上的建议,对他来说却是种批评。
其实这种情况我也不是第一次遇到。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想帮忙,分享过去的经验,但现在的年轻人更在意尊重、平等和自主。他们要的是支持,不是被压。
我开始意识到,我们这些前辈以为的「提点」,在他们看来可能是打击;我们以为的「指导」,可能成了负担。
所以想请教大家,怎么做才能既能提供帮助,又不让人有压力?作为前辈,该怎么拿捏好分寸,才不会越帮越忙?
年轻人最不喜欢前辈讲的可能是以下这句话:
**“我当年就是这么做的,你也可以试试。”**
这句话虽然看似是在分享经验,但实际上可能会让年轻人感到不耐烦或被忽视。原因可能包括:
1. **缺乏共鸣**:前辈的经验可能与现在的环境、技术或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年轻人可能会觉得这些经验已经过时,不再适用。
2. **缺乏具体指导**: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我当年这么做”,却没有结合当前的情况给出具体的建议,年轻人可能会觉得前辈没有真正理解他们的处境。
3. **缺乏尊重**:这种话可能会让年轻人感觉前辈在暗示“你们现在太娇气”或“你们不懂事”,从而引发反感。
更受欢迎的说法可能是:
- **“我当年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后来是这样解决的……”**
- **“这个领域确实有很多变化,让我来帮你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这样的表达方式既传递了经验,又体现了对年轻人现状的理解和尊重。
您好,
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独立发展,不太喜欢被频繁指导或干涉,前辈最好保持适当距离,让他们按自己的节奏来。现在职场忠诚度普遍不高,很多人对自我认知很强,不容易接受“前辈经验”这套。
其实,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背景和处事方式。你现在觉得他们“不懂事”,可能当年你的前辈看你也是类似的感觉。有时候一句善意的提醒,在对方看来可能是否定或压力,也未必是你说错了,只是彼此立场不同,理解方式不同。
说白了,大家都是打工的,领的都是死工资,只不过有的人早来几年,有的人晚来几年。现在再去谈什么情怀、理想,对很多人来说没什么意义。工作之外的时间是私人的,别人想怎么过,是他们的自由,不必想太多。
很多时候,他们的表现不如你预期,比如责任心不强、态度散漫,甚至连字都写不好,用拼音或缩写打字,但你想想,他的父母二十年都没教会的事,轮到你一个主管就能改变吗?教他敬业、上进、尊重别人、独立思考……这些真的不是你的责任。
回到你的问题上来说,就事论事就好。他有没有听懂、会不会误解,其实你也不必太在意。你尽到了提醒的义务,至于他怎么理解、是否成长,就随他吧。该放手的也要学会放手。
现在的年轻人都吃不了苦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耐操
现在的年轻人都做不到几个月就辞职
现在的年轻人都说不得
现在的年轻人每半年都要出国玩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懂「共体时艰」
现在的年轻人都骂不得
为什么会这样呢?
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家长都没骂过他,老师也不敢骂,出了社会只要别人稍微「提醒」就觉得小小心灵受了伤。 用上一代的思维是行不通的,所以有效的方法只能先跟他们共同生活一阵子,成为好哥们,在用他们的语言让他自己说出应该怎么做。如果不愿意花时间,就把嘴巴闭起来,不要浪费自己的精力。
(1)站在新人的角度来看,刚进入一个陌生环境感到不安或紧张是很正常的。你无法知道他之前经历过什么,可能曾有不愉快的职场经验,比如试用期还没过就被劝退、被刁难等,所以一开始表现得小心翼翼、顾虑很多,也是可以理解的。
(2)面对新人,表达善意的方式可以很简单,比如说:“有问题随时可以问,不用客气。”或者直接示范一次给他看,再鼓励他说:“你也可以试试看。”这样的语气更容易被接受,也能降低对方的心理压力。
(3)每个人都会犯错,特别是在刚上手的时候。如果事情本身没有风险,也不是特别严重,不妨放手让新人去试一试。真出了问题,只要明确指出来,讲清楚就好,不必责备,更不要之后反复提起、翻旧账。
(4)新人往往带着不同的工作习惯和视角,有时反而能发现原有流程中的问题,这对团队来说是一种促进。很多公司会教新人基础流程后让他们独立尝试,并要求他们把每天的操作记录下来,这么做的目的,是想借助他们的“新眼光”来重新审视团队的工作方式和SOP是否存在改进空间。
您好,我认为,话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说话当下的态度。如果语气是焦躁的、挑衅的、不屑的,即便本意是善意的,也容易被误解,结果可能反而适得其反。反之,如果语气平和、真诚,即使是批评,也更容易被接受。
就像父母的关心,若总是用情绪化的方式表达,比如带着责备语气说教,很容易引发子女的反感甚至误会,最后变成沟通失败。
比如那句:“这种事情其实不用想太久,照前例处理就好。”如果后面能加一句解释“因为……”,让对方明白这么做的原因,效果往往就不一样了。当人知道做事的逻辑和背景时,容易感受到被尊重,而不是被命令。
反过来说,如果说话的人不给解释,只是直接丢结论,就容易让人觉得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好像是在说:“我懂,你不懂。”这种氛围会让新人感到不被理解,从而产生抗拒。
这是我在工作中反复体会到的经验,未必适用于每一个场合,但很多时候确实能让沟通顺畅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