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筑招网小编在协助进行建筑行业求职者的简历健检时,连续两周反复遇到相同问题,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简历写错真的不是个案,而是常态!**经过检阅上千份简历后,我发现其中有三种错误类型,极其普遍,却又极其可惜。尤其在建筑领域,更容易落入这些误区。
本文将透过真实案例与专业建议,帮助求职者、特别是建筑相关科系毕业生或建筑从业者,避开这些“简历黑洞”,让你在众多履历中脱颖而出。
误区一:高阶主管简历内容太“空泛”,看不出实际价值
在建筑工程领域,高阶职位如专案经理、工程处长、设计总监等,通常负责统筹项目,跨部门协调,也常常处理多个工地或系统建置。由于任务广泛,许多人在撰写简历时,往往只写出大方向的成果,例如:
成功导入建案管理系统(如BIM、ERP)
完成OO厂区自动化系统建置
负责数十亿元大型工地进度管理
这些描述虽然听起来气势十足,但实际却让HR摸不着头绪。没有具体数字、时间、人力资源或预算规模,无法判断执行力与成果价值。例如:
推荐改写:
负责导入BIM系统至深圳XX厂新建工程,涵盖7栋楼体、预计节省工期15%、减少人力成本约100万元。协同5个子团队完成系统测试、上线与人员培训。
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更具体,也能展现出你在复杂任务中的统筹能力与技术专长。
误区二:「无工作经验」 ≠ 无经验 —— 轻忽非正式经验的价值
这个问题特别常出现在应届毕业生或转职者身上,尤其是刚从建筑科系毕业的学生,在简历上写下“无工作经验”,但实际仔细阅读自传或附件时,发现他们:
曾担任系学会活动策划,组织过校内建模比赛
参与教授研究项目,负责量测数据与建模绘图
暑期参与营建公司的实习计划,协助工地资料整理与CAD绘图
这些其实都能作为“工作经验”的一部分,只是许多人不清楚或不敢写。其实,简历的目的是让HR看到你的能力、责任感和成果,而不是只写“有薪资证明”的经验。
推荐改写:
系学会活动长:主办校内建筑模型竞赛,筹备期两个月,参与人数超过150人,统筹预算约3万元,成功提升系内曝光度与凝聚力。
参与教授绿色建筑研究计划:使用SketchUp及EnergyPlus协助模拟通风系统,分析结果刊登于系刊。
这些经验反而比“咖啡店打工”更能凸显出你未来在建筑行业的发展潜力。
误区三:「好酒沉甕底」—— 重要成果藏在附件,不写在主简历
曾遇过一位建筑科系学生,简历内容只有基本资料、自传寥寥数行,也未填写项目成果,然而附上一份将近30页的图文报告,里面详细列出他大学四年来的建模、实作、工地实习纪录,还有比赛得奖资料,一目了然。
当我问他为何不直接写在简历里时,他说:「我把附件做得很完整,HR看附件就会知道了。」
但他忽略了一点——HR可能连点开附件的机会都没有。若主简历没有足够吸引力,根本无法引导对方继续深入看其他资料。
建议做法:
精选最关键的项目成果写在简历内,如:
【XX建筑竞赛】全国大学建筑建模竞赛,荣获第二名。负责3D建模、材质分析与渲染图制作。 【OO建筑实习计划】参与深圳市社会住宅工地工程作业,协助工安检查与施工日志记录。
附件可作为详细说明,但一定要在简历中“预告重点”,如放在【项目成果】栏位中列出关键标题,让HR想点进去看更多。
总结建议:建筑求职者简历优化五大重点
前1/2页面最关键:把最重要的项目、经历、成果放在简历上半段,HR如果看第一眼没兴趣,后面再精彩也白搭。
不要让“工作经验”栏空白:没有正式工作也可以写校内外的实作经验、竞赛成果、实习经历等,重点在“责任”与“成果”。
具体化数据:写出时间、金额、人数、影响范围,比空泛形容词(如“认真负责”、“团队合作”)更具说服力。
清楚分类,逻辑分明:将内容分为【自我简介】、【工作经验】、【项目成果】、【技能专长】等,让HR一眼找到重点。
图文并重,主简历为主:可以有附加报告或作品集,但不能完全依赖附件。主简历一定要简明、有亮点。
无论你是刚毕业的建筑科系学生、想转职进营建管理的新鲜人,或是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工地主任,简历始终是你走入职场的第一步。避开这些常见误区,并依照建议进行优化,相信你也能大幅提高面试机会,甚至直接获得青睐。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