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我:一名城市规划师的骄傲与遗憾
大家好,我是李洪芬,很高兴你愿意听听我的故事。
过去,我是一名城市规划师,湖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科班生。从设计院的助理工程师一步步走到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高级工程师,经历了十八年的城市建设历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见证了一个个项目从无到有,荒芜的土地逐步变成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社区。我为这些变化感到骄傲,因为我能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心血。
这十八年里,我不仅收获了职业上的荣誉和表彰,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与鼓励。那些一起加班奋斗的夜晚,我们互相扶持,共同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这段经历,让我感恩,也让我无比怀念。
然而,职业总是有两面性。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师,工作的强度极大。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工作几乎全年无休。我和先生是事业上的伙伴,已经习惯了加班的节奏,但这也意味着两个孩子的养育几乎完全交给了爷爷奶奶。记得大宝五岁时,我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连续半个月加班到深夜。有一天凌晨两点,我回到家,孩子突然爬起来抱着我说:“妈妈,你回来啦,我好想你。”那一刻,我内心五味杂陈。
如果说过去的忙碌让我感受到价值和成就感,那么近几年行业的变化却让我迷茫。地产行业逐渐以利润为导向,规划设计不再是核心,而是被当作服务于利润最大化的工具。我们从规划设计师,逐渐变成了算日照、算容积率、算指标的“算数师”。行业变得焦虑、内卷,工作变得机械而枯燥,我开始质疑自己付出的意义。
职业的困惑:瓶颈与思考
随着身体健康发出的警告,我不得不暂停下来思考——我的职业理想是否还在?我的努力是否能为家庭、为孩子带来更有意义的回报?
职业的困惑,让我更加关注生活的本质。我意识到,人生不仅仅是追逐职业上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平衡事业与家庭、健康与财富、付出与收获。当下的城市规划师工作虽然带来了收入和荣誉,但是否还能承载我未来的追求?这一连串的思考,将我引向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
与大童的结缘:找到人生的新方向
在我感到迷茫时,一位大学同学的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窗。她叫张娜,是大童保险服务的一名风险管理师。我们毕业后都进入了设计院,而她在2017年为了家庭选择离开了设计院,跨界加入了大童。起初,我对她的选择并不理解,直到后来成为她的客户,亲身体验了她的专业服务,我才慢慢看到了她工作的意义。
有一次,我的家人需要到北京做一个小手术。当时面对挂号难、理赔复杂的情况,我的第一反应是联系张娜。她不仅帮我解决了挂号和陪诊问题,还全程协助处理理赔,让我们可以专注于治疗。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大童不仅仅是在提供保险,更是在解决客户生活中的实际难题。
那时,我开始对保险行业产生了兴趣,也对张娜的职业状态充满向往。她的专业、自由和热情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职业转型的四大理由
在深入了解保险行业后,我用曾经从事规划设计的逻辑,进行了一场关于职业转型的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得出了四个结论。
行业趋势:稳健而长远的发展前景
城市规划行业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而保险行业则是一个历经百年、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的行业。作为国家治理的社会稳定器,保险行业不仅受到严格监管,也在快速增长。伴随着社会对保险认知的提升,专业化需求正在加速上升,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潜力的行业。
职业身份的延续:从规划师到风险管理师
风险管理师并非简单的保险销售,而是根据客户需求、预算和背景,制定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这与城市规划师的逻辑高度相似:因地制宜,提供个性化的规划设计。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种职业延续,更是一种从钢筋水泥转向人文关怀的升华。
“事务所”的理想再现
每个设计师都曾渴望拥有一家自己的事务所。然而,建筑行业的内卷和经济形势的下行,让这个梦想越来越远。而大童的平台让我看到了轻创业的可能性。我可以用专业服务建立自己的风险管理事务所,重新拾起年轻时的理想。
最优解:平衡事业与家庭
作为一名40+女性,我需要一份能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工作。在大童,我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和客户,工作方式更加灵活。同时,这份职业不仅有公平的回报,还让我能把健康和陪伴放在第一位。
未来的路:新赛道上的无限可能
转型后的我,依然骄傲地称自己为一名规划师,只是现在我不再规划城市,而是为客户规划生活。从城市的发展到生活的安宁,我希望用专业能力帮助更多人实现从容、美好的生活。
未来,我将继续追求成立自己的事务所,为客户提供系统化、个性化的风险管理服务。在这个全新的赛道上,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重新找回了职业的热情和成就感。
结语:命运的最好安排
回顾过去的职业经历,从城市规划师到风险管理师,这是一段从困惑到清晰的转型之旅。命运总会在合适的时间,让我们遇到对的人、对的事业、对的生活。我感恩这份安排,也充满期待。未来可期,因为我知道自己正在追求一个更有意义、更平衡、更幸福的人生。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