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历诊断和模拟面试辅导过程中,我经常听到求职者问这样的问题:“我简历也没写得很差啊,为什么没有人理我?”、“我经历还不错,为啥非要加照片、项目附件、数字成果这些细节?”、“我发了那么多份简历,怎么还是没有回音?”
这类问题,其实很多建筑行业求职者也在面对。不论你是建筑设计师、施工员、项目经理还是预算员,都可能有过这种投递石沉大海的经历。
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不会直接说“你哪里写得不行”,而是引导大家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企业的HR,你会如何处理手里的简历?
第一步:假设你是普通状态的HR
在这个阶段,大部分求职者的反应通常是:
• “我觉得简历内容OK啊,没啥硬伤。”
• “经历和岗位是匹配的,应该有机会进面试吧。”
• “整体写得还行,不知道为啥没人理。”
这是站在自己角度的认知。确实很多人认为只要“写完简历”“经历不差”,就应该有回音。但现实不是这样。
第二步:模拟真实的HR工作场景
接下来我会抛出一个情境:
你是一个建筑公司的HR,刚被主管批评说“招的人不对、效率太慢”,桌上有80封简历,你今天只留一个小时来筛人。除了看经历是否匹配,还得赶在下班前打电话约人来面试。
在这种“时间紧、任务重”的背景下再来看简历,多数人会突然意识到:
• “这份简历我可能5秒钟就跳过了。”
• “没看到亮点,一眼看上去很平。”
• “写得还行,但没附项目案例,好像没诚意。”
换句话说,不是你不好,是你的简历不够“好用”。
第三步:如果你必须快速筛选
继续假设这个情景:你好不容易挑出了5份符合条件的简历,其中3份附了项目图纸、成果展示,2份什么都没有。你会优先约谁面试?
答案几乎一致:“肯定先约有成果附件的,看起来更专业。”
这就是简历筛选的现实 —— 不是谁最努力,而是谁更能迅速打动人。
在建筑行业,这种情况更明显。企业HR尤其看重以下几点:
• 有没有参与过实际项目?有没有明确职责描述?
• 简历上是否写明项目体量、造价、周期、角色分工?
• 有没有附上图纸成果、项目照片、设计说明书等附件?
简历不是考试卷,而是价值展示书
很多人写简历的心态像是在“交作业”,只要写得差不多,投多一点,总会有回应。但简历筛选不是讲“尽力而为”,而是“结果导向”。它更像是一场海选,不是你写得不错就行,而是你能不能在几秒钟内比别人更有竞争力。
尤其在投递大型设计院、建筑央企、知名施工单位时,收到的简历可能是成百上千封。你以为自己做到了90分,其实可能面对的是“985+一建+海外经验”的选手。所以,“多投”是必要的策略。
情境式简历反推法:写给HR看的,而不是写给自己的
写简历时,不妨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如果我是HR,我能在10秒内看到重点吗?
我的简历里有没有一眼就能看到的核心能力和项目亮点?
这份简历有没有直接回应到目标岗位的实际需求?
没有当过HR没关系,但你可以设身处地去理解HR的工作状态和目标压力。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你觉得“写得可以”的简历,HR却看都不想看。
写简历就是在“打样”自己
在建筑行业,一个成熟的项目经理会拿出过往10个工程的完整档案、节点把控图和工程量清单来“证明能力”;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会整理出完整方案文本和施工图集让人“信服”。而在找工作时,这种展示能力,恰恰就是你的简历和附加材料。
别再用“努力写完”来安慰自己,而是要用“能不能一眼打动人”来检验简历效果。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