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职场资讯 > 工程师职场资讯 > 职场女性在多重角色下的应对与转换建筑师方薇× 关惠尤 ​

职场女性在多重角色下的应对与转换建筑师方薇× 关惠尤 ​

    发布时间:2021-04-20   来源:筑招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446  

 

投身建筑界的两位,认为女性设计师在业界有无优势或劣势?

 

方:我觉得无论何种性别在建筑界皆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但主要还是仰赖个人设计能力、专业度与团队合作,因为建筑是一个整合性的工作,完成一栋建筑需要经过非常多次的沟通,在专业上并无所谓过于明显的男女之差。

 

关:就性别角度而言,我认为女性的优势在于心思这块相对来说较男性来得细致,在倾听与沟通过程中能保持相对开放的态度,虽然建筑给人钢筋水泥较刚硬的印象,但在建筑物产出的过程中是环环相扣的,而在这之中我觉得女性能够更柔软、客观地去了解客户需求。

 

 

如何将女性视角带入工作中,进而传递出有别于传统认知的设计作品?

 

方:我会适时地加入一些来自生活的记忆与想像,对设计题材所规范的既定空间进行再创造,并从中找到乐趣。另一方面也会依照自身兴趣选择竞图,诉求上希望能让空间和自然生态、日常生活产生紧密连结,强化人与环境的对话性。

 

像我们在XX壮围的这个方案,原本屋主希望打造一个私人的招待会所,让亲友们在此相聚,但其实基地本身的地理条件非常优秀,还能远眺龟山岛,因此我们将它设计成一个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居所,在天空中的茶屋,如此一来便能边泡茶,边仰望满天星斗。另外也增设了檐廊空间,即使在行经间也可眺望龟山景色。最后,考量到屋主儿女会在周末前来同乐,也为子女设计了各自独立的房间,于是原先功能单一的居所,便由此衍伸出了各种可能,甚至成为一处可容纳三代同堂的场域。女性视角的部分在于构思更为细腻,把屋主想像的房子解构重组后,再赋予它一个全新的生命力。

 

 

关:建筑师行业有一个很大的特质,就是扮演着一个整合的角色,建筑师其实没有那么厉害,可以全揽一切事情,我们要接触很多来自各种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如何有效地整合,让整个案子在各个环节的衔接是最契合的,这是对于建筑师来说最大的挑战跟任务。而女性视角的部分在于女性能够比较客观、易地而处地看待事情,很多时候建筑师扮演着一个指挥的角色,而男性往往会站在一个比较主观的地位,以这样的方式推进事情这并非不好,而据我所观察,女性建筑师更能够以一个共享共好的角度,让每个人在不同角色上去展现最大的价值。

 

 

请问在职场上会否曾因为自己的女性身分而遭遇到质疑,或遇到以往没想到过的困难?

 

方:最开始要与工班师傅沟通时曾因为语言、专业度等遭受过质疑,透过自我加强,到后来取得师傅信任,最后合作关系变成是很紧密的,在工程上我觉得女性少不了要懂得自我保护,就能够让合作关系呈现一个正向的发展。

 

记得在设计一个的商办大楼方案,当时我将建筑外墙的玻璃帷幕切割成多种尺寸,有70、90、150 等各种尺寸分割,让整个立面的比例是跳跃、有层次的,在设计阶段时跟厂商讨论过后的结果皆是可行的,但到现场监工时,发现实际执行起来光是一片90x375cm 的玻璃就可能需要到9 位施工人员去搬运组装,也因为这个项目我了解到施工实作面的困难,自此之后的每个设计方案,也都会将材料尺寸与施工性纳入考量。

 

 

关:从挑战角度谈男女在社会角色认知本体上,本来就存在性别差异,无论是否在建筑这个行业我想都会遇到的问题,相较男建筑师而言,走入婚姻、走进家庭的女建筑师,时常必须面对除了工作以外生活中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多元的。绝大部分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妈妈总是主动去面对和处理事情的角色,职场女性在生涯各阶段、各角色间平衡的拿捏,我觉得是女性会面临到一个蛮大的挑战。

 

 

请问如何看待女性建筑师在这项产业中的工作现况?觉得存在哪些挑战或机会?

 

方:女性的工作处境最终都会面临到家庭的挑战,以建筑产业来说,如何将建筑工作和母亲的角色连结,例如我自己经历过生产,会接触到一些医疗体系空间、月子中心、幼儿园、共融公园环境等等,母亲的优势在于这些空间你都实际走过一遍,会更清楚哪些部分的现况是有待加强、可以更友善的,亲身经历后,你看待这些空间时就会有新的见解。现在也会接一些幼儿园的竞标图,评审对我们的设计细节也都蛮喜欢的,比方说当小孩子跟家人分开的那刻,他其实会有很多情绪,因此设计幼儿园时我会将情绪转换的空间加入考量,在小孩下车到幼儿园入口的中间,我们会设置一些帮助情绪放松的小花园、吸引注意力的游具等,让小孩能够忘记即将和母亲分开的这个事实。在内部空间设计上,身为母亲,我会将设计重点放在安全相关的问题上,例如老师能否无死角地看到所有状况,让小孩活动时能更友善地受到照顾等,这些都是换了一个角色后得到的体会与潜藏的机会点。

 

 

关:女性因为角色多重,体现在包容理解性上虽然是优势,但也常因各种角色的比例该如何分割,孰轻孰重感到矛盾,回到产业中时这个矛盾又会变得更大。在我求学的年代念建筑的女生,一个班可能只有3、4个,直到现在学建筑的女生在班级中人数的比例已过半数。现代社会无论何种产业,女性的比例或重要性早已不再是少数,但走入职场到后期,你会发现最后留存的女性其实很少,以建筑产业的大环境来说,它有很多不同的型态和转变,女性在建筑里面可以发展的向度是很广的,你要说这是局限或是契机都行,女性可以更广阔、更弹性地发展,也许优势就存在于此。

 

 

请问针对想朝建筑业发展的女性们,两位会给她们什么建议?

 

方:我从事建筑行业有十多年了,学生时期常听黄声远建筑师的演讲,他说「建筑是一生的邀请」,直到现在我更有体会,从开始时的兴趣到成为此生密不可分的志业,这需要很大的热情,也建议未来想朝建筑发展的女性们可以从自己有兴趣的方向去接案,不然很容易在无止尽的熬夜赶图、比图中,把热情消磨殆尽。记得研究所时郭文亮教授曾出过一个设计题目:「Agenda me」,这个题目是很痛苦的,也一直影响我到现在,他在十年前就让我们去问自己,未来会怎么面对建筑这个工作?你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建筑师?会怎样安排工作等等,把它当成一个设计题目,进而朝这个方向重新检视自身能力、兴趣、缺乏之处,我也非常推荐大家去做这个练习。任何建筑作品都有被完成的那天,但设计你自己这件事情,它的时间轴是不会终止的,可以拉得很长很长,在不小心迷失或感到迷惘时,回头看看当时自己设定现在的我应该要做什么、在哪里,也许可以给到自己一个重新出发的勇气与力量,非常受用。

 

 

关:除了执行业务以外,我教书将近20年,我的学生们走入职场后有些成为了优秀的建筑师,有些走进家庭,但身为女性,她们可能不免对30岁这个年龄门槛感到担忧,我究竟会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设计者吗?还是被孩子牵绊?在两者之间拉扯。但其实我认为是可以双赢的!如果真心喜欢建筑的话完全不必太过焦虑,主要来自角色定位有些既定的认知,但产业会不断产生新的东西或是新的冲击,这些变因会导致不一样的发展结果,如果能够一直保持这种开放的触角和心境,那么要做建筑到80、90岁都不会是问题。

 

 

请各自介绍一个目前自己认为最有特色的作品?

 

方:2009年时我参与一个XXX的设计案,由于老旧屋顶都已破损、雨水会渗入,于是我便设计了一个很大的绿色屋顶,重新把8个红砖屋给垄罩起来,并将里面规划成涵盖有机生态植物园区、活动展演空间、花卉培育中心、设计图书馆、商业空间等区域,碍于本案当时属于公共工程范围,而前一个建筑师将设计重心放在古迹修复上,最后采取折衷作法。这个方案是我刚毕业设计想法最活跃、无拘束的时期,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关:说来也巧,早期我也曾做过一个与XXXX有关的案子,最大的特色是它将XXX最核心地带,也是当时仅剩的一个比较大型的都市空间,做了一个打开的动作。当时我们对这片基地的想像就是一个Event、一个活动发生的场所。现在的华山,无论是工厂活化、户外都市空间、简单生活节、游戏大草原等,都把我们当初对这片基地的想像,一一付诸实现了!记得当时团队与都发局讨论这块地究竟该如何定位,曾经主导德国鲁尔工业区发展的德国建筑师顾问说到:「你们不要急,城市它自己会长,规划者不需要急着把每个地方都填满,城市会自己发展出属于它的样子。」

 

20 年后回望,的确城市的发展不可能像企业布局那样,把每一步、每个细节都算完,有时候适当的留白,让空间跟着城市发展,你会发现它发展的方式甚至超乎你的想像,这就是城市运作的方式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最多发表256个字符的评论,0/256
客服在线
客服在线帮您解答疑问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筑聊
小程序

使用小程序

公众号

使用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