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职场资讯 > 求职攻略 > 跨专业如何进入建筑行业:给即将毕业的你一些现实建议

跨专业如何进入建筑行业:给即将毕业的你一些现实建议

    发布时间:2025-05-03   来源:筑招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2343  
标签: 建筑行业

建筑行业求职

 

我本科是农学方向的园艺专业,与建筑毫不相关。2015年,我决定到上海找建筑工作,当时几乎没有像样的作品集,SU软件也是自学不久,操作不熟练,对设计方法更是一无所知,也不认识建筑圈的朋友能给我内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了求职之路。

 

那段时间,我租好房子之后,每天就是在网上海投简历。但没有专业背景、没有过硬作品集,简历根本引不起HR的兴趣。可以说,连一次面试机会都没捞到,整个人非常迷茫。相比之下,现在的你可能条件好太多了。哪怕你来自普通学校,成绩不拔尖,只要你有一些准备,也比我当年强不少。

 

所以我想说的是,不要因为起点低就放弃。我的第一步,是利用建筑英才网、猎聘、BOSS直聘等专业求职平台反复更新简历、调整作品集。平台上的公司类型多样,不乏优质岗位。而且,有时候你还会收到一些公司主动发来的面试邀请。

 

但你要知道,很多真正优质或知名的设计公司,根本不会在这些平台上发布职位信息。他们宁愿在自己官网、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或设计群里发布招聘需求。这些公司通常有自己的文化筛选标准,希望吸引真正认同他们理念的人加入。

 

这时候,你就要另辟蹊径。比如在archdaily、谷德等建筑网站上看到你喜欢的项目,查一下是哪个公司做的,进而找公司官网,看是否有招聘页面。即使没有招聘,也可以主动投递简历,并写一段话表达你对该公司项目的理解和兴趣,这种方式能显著提升你的命中率。

 

很多公司之所以偏爱内推,不是因为“走关系”,而是他们更相信熟人推荐的稳定性和真实性。很多刚毕业的求职者简历华丽,面试时头头是道,进公司却频频请假、消极怠工甚至“失联”。而内推来的新人一般更靠谱,有熟人担保,项目负责人也更愿意接收。

 

除了平台投递和内推,我当时还做了更“笨”的事:亲自上门。我想进某些学术氛围浓厚的事务所,但无奈学历背景不占优势,投简历无果。于是我查地址,直接去公司敲门问能否实习。虽然这不适合每家机构,但在我身上真的奏效了。有位事务所领导事后告诉我,她从没遇到过主动上门求职的学生,当场就决定给我一次机会。

 

如果你觉得自己作品集不够强,不妨换个思路。我认识的一个学长,建筑本科出身,一心想进一家国际结构事务所。但他不是结构专业,一开始根本进不了。他先去了一家幕墙公司积累经验,每年坚持向目标公司投递简历。三年后他终于得到面试机会。他准备了详尽作品集,甚至用BIM软件搭建了这家公司某个经典项目的结构模型,展示他对结构设计的理解和建模能力。面试官惊讶于他的准备深度,破格录用了他。

 

我也用类似方式争取到机会。我喜欢摄影,于是写了一篇图文并茂的城市观察文章,附在简历里作为补充内容。果然引起一家先锋事务所的注意,对方领导还告诉我,他曾经历过和我类似的跨专业之路,感同身受才决定给我机会。这说明:真诚的表达与创造性的展示,比硬背景更打动人。

 

再说回内推这事。如果你没有师兄师姐、老师等资源怎么办?其实现在很多建筑类公众号、行业交流群、软件学习群、研究生备考群,都会不定期发布招聘信息。不要害羞,多加几个群、多互动。也可以关注你喜欢的建筑博主或公众号作者,留言互动,诚恳请教,可能就打开了新的资源通道。关键是不要做伸手党,而是带着思考去请教、展示你愿意学习、愿意付出的态度。

 

我当年开公众号,就是因为没有建筑专业的同学,孤独感严重。写公众号帮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得到了前辈认可,还有媒体小编来约稿。甚至有人因为我写的文章,以为我是某“老四校”建筑研究生,让我小小自豪了一把。这是积累的力量,也是真实表达的回报。

 

至于选公司,不同类型适合不同人。国企如华东院、同济院,稳定、项目好、福利佳,适合求稳人群,但门槛高。私企大公司如天华、柏涛、日清、UA等,做住宅多、提成高、招聘多但加班也狠,是效率至上型公司的典范。外企如KPF、MVRDV、SHL等更重视留学和语言能力,加班适中,流程正规,适合想要国际视野的人。小事务所设计氛围浓厚、作品先锋,适合有热情、有独立设计追求的人,但工资低、强度高。

 

最后,希望你知道一点:你的热爱和坚持,会带你找到方向。无论你是跨专业、普通本科,还是普通一本、非留学生,只要你愿意多走一步,多想一步,就能让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趁年轻,多尝试、多积累,哪怕失败,也不留遗憾。用作品说话,用行动展示潜力,你会慢慢走进你想去的世界。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最多发表256个字符的评论,0/256
客服在线
客服在线帮您解答疑问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筑聊
小程序

使用小程序

公众号

使用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