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建筑工程领域,监理制度始终是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与进度的重要制度安排。作为一种第三方监管机制,监理的初衷是弥合建设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与利益冲突,保障工程按规范实施。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有关“监理是否还有必要”“是否应该取消监理制度”的讨论,甚至有人认为监理岗位已经沦为“形式主义”,不如彻底废除。这样的观点背后,既有现实问题的反映,也有对制度本质的误解。
一、监理制度为何存在:源于行业痛点
监理制度最初在我国推广,是为了解决建筑行业中长期存在的“谁来监督施工方”的问题。在一个工程项目中,业主、设计、施工三方往往各自为政、立场不同。一旦没有中立的第三方介入,设计可能难以落实,施工易走偏门,投资超支、工期拖延、安全事故频发将成为常态。此时,监理单位应运而生,承担起从材料进场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技术监督与管理任务,是保障工程合规、安全、优质的关键角色。
从制度本意上看,监理绝不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而是一个技术型管理机构,一个监督型服务团队,其存在不仅合理,而且不可或缺。
二、监理工作的实际价值:不可轻视的“守门人”
在实际工程中,优秀的监理团队是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他们的职责不仅限于“看着施工”,更包括:
1.对施工工序的技术审核与监督;
2.对施工单位提交材料、工艺、人员的把控;
3.对现场质量、安全、进度的控制;
4.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更、索赔进行协调处理;
5.对竣工资料、验收流程进行规范审核。
可以说,监理人员是一线防线中的“守门人”。他们在工程建设各阶段中穿针引线、平衡各方,是减少纠纷、防控风险的关键所在。如果简单取消监理制度,相当于撤掉一道技术防火墙,项目质量与安全将陷入不可控状态。
三、现实困境:监理行业自身的问题不容忽视
虽然制度本身合理,但“执行不好”却成为当前社会争议的焦点。近年来,监理制度暴露出以下几大问题:
1.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少监理从业人员技术背景薄弱、实战经验不足,无法胜任项目管理与技术监督职责;
2.监理单位趋利性强:部分单位“重签合同、轻技术服务”,出现只挂名、不履职的情况;
3.监理费用被压缩:一些招投标中监理费被无限压价,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4.职能边界模糊:在EPC、全过程咨询等新模式冲击下,传统监理职能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
正是这些问题,使得“监理无用论”甚嚣尘上。然而,这些问题的本质,并非监理制度本身错误,而是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机制失灵和行业治理不到位。
四、不是取消,而是改革:重构监理的未来价值
面对质疑与挑战,我们不是要一刀切地取消监理制度,而是要推进系统性改革,让监理回归其“技术监管+管理服务”的本质定位,提升其行业地位与社会价值。
改革的方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提升从业门槛与培训机制:对监理工程师建立更加严格的执业准入与继续教育体系,强化其实操能力;
2.规范市场收费与服务内容:通过合理调整监理收费标准,确保服务能力与项目复杂程度相匹配;
3.推动监理向全过程服务转型:结合BIM、智慧工地、数字化监管等新技术,拓展监理从前期策划到后期运维的服务链条;
4.与国际标准接轨:借鉴FIDIC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中的独立监理机制,重塑制度权威;
5.与政府监管协同联动:建立透明的工程监管平台,强化监理单位信用评价、公开问责机制。
通过上述措施,监理行业将从“靠位置吃饭”转向“靠能力立足”,真正成为项目质量与投资回报的保障者。
五、不是想多了,而是误解了
关于“监理制度是否该被取消”的争论,归根结底是对当前行业乱象的情绪性反应。我们必须清楚,任何制度都有完善空间,但不能因个别执行者失职,就否定整个体系的合理性。
监理制度不但不该取消,还应重新正名、重塑信任、全面升级。在建筑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当下,我们需要的不再是“有没有监理”,而是“有没有高效、专业、可信赖的监理”。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监理制度不是该被取缔,而是必须被重构。**只有这样,它才能在未来工程建设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建筑安全和工程质量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你怎么看监理行业的未来发展?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