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部门群里突然冒出“优化架构”的消息,瞬间引发了一阵焦虑和不安。老员工开始默默整理作品集,新入职的同事偷偷下载招聘软件,办公室里弥漫着一股揣测和担忧的气氛。然而,奇怪的是,这个风声没过多久就消失了,反而项目堆积如山,加班成了常态。更令人无奈的是,一种“无效内卷”的风气悄然在办公室蔓延。
每天早上,小李总是提前半小时到岗,干的不是本职工作,而是帮领导擦桌子、泡茶,甚至精心打理领导办公室的绿植。小张则在下班前专门去找领导汇报工作,即便只是打印文件,也要添油加醋地讲上半天,只为在领导面前刷存在感。领导在例会上拍着桌子说:“这时候多扛事,就是给自己留后路。”话虽无错,可面对工资条那几乎未变的数字,和堆积如山的工作量,心里难免不是滋味。
这“加量不加价”的旧套路,仿佛回到了刚入职时听师傅说的那句话:“年轻人多跑跑现场,吃亏是福。”但经历过后,我明白,所谓“福气”,绝不应是无底线的付出换来的。
更让人心寒的是,上周本不属于我的片区出了问题,王哥却怂恿我主动请缨去处理,说这是“给领导留个好印象”。事实证明,那活儿不仅吃力不讨好,问题虽然解决了,功劳却被别人揽去了。
建筑行业这几年风云变幻,等待浪潮推着走只会被淘汰。相比被动应对,主动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才是关键。身边不少人的选择,正好给了我一些启示。
认识的王工,四十多岁依然坚持每天深夜抱着规范啃读。他手握一级建造师证,正冲刺造价工程师资格。“资质多一本,选择权就多一分。”他总是淡然应对办公室的政治戏,会议中不轻易发言,但关键时刻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技术要点。最近他承接了一个外地顾问项目,虽然要两地奔波,但报酬却是本地的两倍。
另一个做 BIM 设计的朋友,这两年频繁参与新能源项目,他说:“行业确实在收缩,但新赛道永远需要懂行的人。关键是不能被过去的经验束缚。”相比之下,办公室里那种围着领导转、拍马屁却干不了实事的小张,最终只会被技术发展远远甩在身后。
专业才是硬道理,只有深耕业务,才能在风雨中站稳脚跟。
小林是项目组里少有的理性派,白天盯现场进度,晚上钻研 Python 编程。他说:“不想一辈子跟着项目跑,明年想试试建筑信息化相关岗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地上的老张总喜欢讨好领导,逢年过节跑领导家送礼,但工作中总是偷懒。小林不跟风,只默默做好本职,还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提升自己。
还有一位前辈,在驻场间隙考取了教师资格证。“项目没了,还能去职校教工程测量,总比无所事事强。”领导让他做些与专业无关的琐事,比如辅导领导孩子作业,他虽被针对却始终坚持自我成长。
张姐在工地负责资料管理,同时摸索建材采购流程。她业余时间帮装修公司做供应链对接,额外收入比工资更稳。有人劝她多靠近领导,她却说:“把自己的事做好,比什么都重要。”
这些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提升自身能力,开辟多条职业路径,比投机取巧、讨好领导来得实在。
无论是选择深耕专业,还是开辟新路,核心都在于不让外部环境限制自己的发展。那些沉迷于无效内卷和讨好领导的人,最终只会被行业浪潮无情淘汰。
建筑行业永远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即便环境艰难,也总有属于专业人才的舞台。离开时也不必焦虑等待“万事俱备”,只需不断积累技能和经验,为自己筑起坚实的护盾。
我自己这半年,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也跟着前辈学做投标方案。哪怕未来转行,谈判技巧和成本测算的能力同样能派上用场。我拒绝参与那些无意义的琐事,领导的私人事务我从不掺和,专注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行情好时,我们拼速度;行情波动时,更要拼韧性。底气才是最可靠的安全感,这底气可以是一纸硬核证书、一项跨界技能,甚至是一笔能撑过半年的存款,而不是靠讨好领导换来的一时安稳。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