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建筑环境与景观行业语境下,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尖锐的问题:园林设计行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是否如越来越多业内人所预判的那样——园林的尽头,其实就是园艺?
若从历史传承与行业现状双重角度审视,园林行业确实走到了一个岔路口。回望三百多年前,计成《园冶》中的理念与技艺,至今依然是无数园林从业者未能真正消化吸收的高峰。而反观当下,许多从业者对其仅限于“知道有这么一本书”,理解肤浅,实践更是脱节。
现实中,现代园林日趋粗放,逐渐沦为一个拼预算、拼低价的“消耗型”行业。甲方经费紧张,却又想营造极具效果的景观;乙方为了接活,不得不压低成本,甚至使用低质苗木、简化工艺。一套图纸、一份理念,到了现场就被“调成本”“控费用”折磨得面目全非。设计初衷、文化内涵、自然哲学,最终都输给了预算表。
造成园林行业逐渐萧条的原因当然不止一个。宏观经济的收缩、房地产行业的下行、财政紧缩政策的实施,都直接影响了园林工程项目的启动与推进。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行业内部的懒惰与自我放弃同样值得反思。不少企业在辉煌时期过度依赖大项目、高利润,却缺乏对可持续服务体系与商业模式的深入布局;部分从业者缺乏自我迭代和专业精进,面对市场变化无能为力、只知哀叹。
行业退潮的信号并非一时的情绪,而是长时间积累的趋势。不少曾经风光无限的园林企业如今低调退出市场,或已在破产边缘挣扎。许多年轻从业者选择转行或出国深造,而坚持留下来的,也大多处于“半身不遂”的工作状态,面对稀少的项目、混乱的付款周期和不断压缩的利润空间,焦虑难掩。
那么,园林还值得做吗?如何才能重燃行业信心?
答案或许藏在一个我们常常忽略的词中——园艺。
从定义上来看,园林与园艺的界限并不清晰。园林多用于公共绿地与大规模环境规划,园艺则更偏重私人庭院、小型空间的植物配置与美学营造。过去,园艺在我国更多作为园林的一个辅助分支存在,商业化程度低,市场认知度不高。
但随着大众审美的觉醒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个人消费者开始关注家庭绿化、阳台种植、私家花园、屋顶景观等微空间建设。人们不仅满足于绿化带的常规植物配置,更追求植物的观赏性、情绪价值与空间营造的细腻度,这正是园艺擅长的方向。
同时,相较于园林项目“规模大、风险高、回款难”的特性,园艺项目面对的客户多为个人用户,付款流程清晰、服务周期短、利润空间可控。更重要的是,园艺服务面对的是有预算且愿意为品质生活付费的中产人群,客户黏性与转介绍率普遍较高。
这也是为何,我们会看到一些传统园林公司业务萎缩,而以家庭园艺为主打的新兴园艺品牌则逆势增长。他们不做大而空的公共绿化,而是转向以“美化生活”“空间定制”为核心理念的细分市场,主打精品、精细化与个性化服务,不仅赢得了市场,也创造了新品牌。
而园林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也早已嗅到这一趋势的变化。如今,“提升项目品质”“绿化景观艺术化”已经成为官方政策中的关键词。多地新建公园项目开始强调植物品种多样性、季节变化表达以及人与自然的互动体验,这些方向,正是园艺擅长之处。
园林逐步园艺化,已不是一个观点或趋势预测,而是肉眼可见的行业转型现实。
更何况,从项目数量来看,公共园林项目在大基建周期结束后已急剧减少,国际市场在绿化方面需求层级普遍较低,很难构成可靠的海外增长点。而剩余的项目资源也被建筑、文旅、文创等多行业分食,园林作为甲方预算表中非核心项,在残酷的成本控制下生存空间愈发狭窄。
同时,园林项目的回款问题更是让许多施工企业陷入两难。一方面不愿放弃项目带来的资源与资质保值机会,另一方面项目收款难度与周期过长,又让企业现金流承压。某些项目就像“看起来不错的疯狗”,安静时无声无息,一旦下口,便咬得人满身是血。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园林人将视线转向园艺。毕竟园艺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不是“单位”;服务的是“现在”,而不是“工程投产之后”;对接的是“消费行为”,而不是“招投标关系网”。
个人客户也许预算有限,但好在透明明确;个人项目规模不大,但好在可控精致;个人市场体量分散,但好在空间广阔、未来可期。
历史上,皇家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皆为“富而造景”,不是所有人都配拥有园林,而园艺,则是人人皆可参与的美学表达。这让我们回归服务的本质——为有审美、有付费能力的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景观产品。
所以我们应改变思维,不再追逐难以落地的“标王大单”,而是把园艺作为“可复制、可成长”的产品和服务,面向中产家庭、高端别墅业主、设计师群体、亲子家庭等多元客户,真正实现从B端向C端的过渡。
顺势而为,往往比逆势而动更有效。园艺不是园林的“低配”,而可能是园林在新时代下的“高维进化”。我们要做的,不是等待市场复苏,而是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市场。与其感慨行业不再,不如静下心来重新出发。将园林逐步园艺化,是出路,更是方向。
未来不会凭空到来,它藏在今天每一个清醒的选择中。**园艺,或许就是园林最现实也最具希望的归宿。**现在不妨大胆试一试,干就完了。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