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价公司这种节奏紧凑、项目压身、人力紧绷的环境中,很多职场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早上迟到了几分钟,刚进办公室就看见领导从会议室出来,两人四目相对,本以为会被点名批评,结果领导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句“早啊”。你心里一紧,却又松了一口气。是不是似曾相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重点:领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神秘操作。很多人以为这是领导好说话、不计较,也有人认为这代表管理松散,但真相远比表面复杂。在我们所处的造价行业,项目交付节点卡得死,预算核算又马虎不得,在这样高压之下,团队中如果没有一点人情味和弹性,很难维系长久的合作关系。因此,有些“看似违规”的小动作,其实是领导有意识地容忍,是一种不写在制度里的默契管理方式。
我曾辅导过一位刚晋升的项目主管小程,他刚接手一个中型住宅项目时,发现团队中有个“奇怪习惯”——每次完成标底编制节点后,整个组就会自发在第二天中午集体点奶茶、加点外卖、然后集体摸鱼半小时,哪怕是在办公室里也明显放松了不少。他一开始很不适应,觉得这明显违反了“节后更要冲刺”的精神,甚至想立刻整顿风气。但我建议他先别急着动手,而是观察一段时间,弄清楚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几周后他发现,每当项目完成关键节点,团队短暂放松一下不仅没有影响下一个阶段的进度,反而士气提升了不少,工作效率更稳定。他才意识到,前任主管其实早就默许这种行为,而他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在规章制度与团队心理之间找到平衡,而不是急着“纠正一切”。
在造价公司,管理往往不像制造业那样标准化、流程清晰,而更依赖人和项目的配合。预算编制、成本控制、材料询价这些活,既要精准又要灵活。领导“装作没看见”一些非原则性的小动作,其实是一种放权的方式,让员工在高压中获得一点喘息空间。员工也因此感觉到被信任,愿意在真正重要的时刻全力以赴。
但这种“装瞎”不是毫无底线的放任,也不是谁都能享有的“特权”。如果运用不当,不但会引发团队内部不公平感,还可能被个别员工误解为管理松懈,从而变本加厉。要想玩得转,关键在于领导要清楚划出底线,比如:该交付的节点不能延误、预算报告必须准确、对外邮件不能迟发,这些不能碰。而对于偶尔摸鱼五分钟、提前下班庆祝中标这种小事,只要不影响整体进度,适度睁只眼闭只眼,反而更容易让人心服口服。
我给小程的建议是这样的:首先,要公开说清楚“哪些弹性可以被默许”,哪些是红线不能碰。其次,在团队气氛宽松的同时,主管自身要以身作则,别一边默许团队松动,自己却迟到早退;第三,要定期和核心员工沟通,了解这种“弹性管理”是否产生负面情绪,比如有人默默加班,有人却“占便宜”,这就需要调整策略,不能让团队感到偏心或失衡。
当然,作为普通员工,面对领导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更要保持警觉与分寸感。不要把领导的容忍当成理所当然,更不能当成可持续占便宜的机会。特别是在造价公司这种结果导向的单位,最终看的是你能不能在节点前把标做出来,把预算表核得清楚,而不是你会不会躲过考勤。职场从来不是拼谁玩得精,而是拼谁在信任和责任之间找到那个黄金点。主管选择装作没看见,不代表他真的没看见,而是他在观察你是否能自己设限,自律地完成任务。这才是他决定是否进一步重用你的关键。
总结来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造价公司是一种极具现实意义的管理艺术,它的本质是信任+底线+灵活度的结合。领导懂得在关键节点抓牢纪律,在细节处给出弹性;员工也懂得在轻松之中保持敬业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项目团队既有冲劲又有人味,既能拼命又不会崩盘。而真正成熟的职场人,无论是主管还是员工,都必须学会:在规则和弹性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拿捏好分寸,才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稳稳站住脚。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