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22年,就有人说:“今年已经是建筑行业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当时很多人只是笑笑,觉得话未免太悲观了。毕竟那个时候,项目虽慢但还能推进,大多数人还能按时拿到工资,只要肯坚持,生活还能维持。
可转眼几年过去,那句“今年最好”的预言似乎越来越真实。项目越来越少,人员越来越冗,设计院、施工单位、开发商接连压缩成本,降薪、裁员、停工已不再新鲜,很多人终于明白:最难的,或许还没到头。
为什么明明已经这么难了,还说今年可能是“最好的一年”?
并不是悲观地唱衰,而是现实让人不得不清醒。
建筑行业历来是周期极长的行业,十年一个轮回并不夸张。这两年,不少从业者依然怀有期待,希望等一等,市场就能回暖。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项目迟迟不启动,回款问题层出不穷,就算真等到复苏,可能那时我们早已无力重新登场。
一位朋友失业后干脆去摆摊卖早点,虽说清苦,但起早贪黑也能糊口养家。他说:“最起码不用求人、不欠账,活着就有盼头。”
比起那些整日等待项目启动、工资发不下来的人,他反而多了几分踏实。
很多工程人仍困在行业的迷雾中,迷茫、彷徨、焦虑,但我们能等的时间不多了,现实逼得我们必须改变。
过去十多年,全国上下大兴土木,高速发展确实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也吸引了无数人投入到建筑行业。但正如“物极必反”的规律所示,过快发展也埋下了不少隐患。
在那段时间里,设计院、施工单位一窝蜂扩招,项目不问质量先抢进度,低价中标、恶性竞争成了常态。很多企业透支了信用,很多从业者则透支了身体。
等到项目紧缩、土地出让放缓,整个行业的风险集中爆发。项目断、资金断、岗位断,留下的是一地鸡毛。如今项目减少,而人还那么多,供需失衡之下,必然有人被迫出局。
很多人不信建筑行业真的会持续低迷,但只要去城市边缘走一圈就明白了:一幢幢空置的高楼,入住率低得吓人;配套设施难以为继,商超、学校、医院迟迟建不起来。
房子不缺,人不买,开发商不建——链条断了。
更现实的是,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在下降,钱难赚,消费趋于保守,房产也从过去的“保值资产”变成了“负担”。
过去是“有房就有人买”,现在变成“有房却无人住”。建筑行业作为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自然也受到了沉重打击。
建筑行业从不轻松。过去热火朝天,现在冷冷清清,留下来的多半是无路可退的中年人,离开的则是无法等待的年轻人。
每一个还留在行业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有的是责任,有的是不甘,有的只是暂时找不到更好的方向。
但无论留下还是离开,目的都一样——过上更好的生活。
有人离开岗位转身创业,有人回到老家重新开始,有人转行到地产、基建以外的行业,还有人依然选择咬牙坚持。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我们无法决定行业的方向,但我们能决定自己下一步往哪里走。
现实确实很残酷,但放弃思考更可怕。
这个时代,不再是“熬一熬就有项目”的时代,也不是“靠证书吃一辈子饭”的时代。我们要学会接受“行业不好”的现实,也要学会寻找新的突破点。
不管是继续在建筑行业深耕,还是选择跨行业转型,提升认知和能力始终是根本。
别怕从头再来,也别嫌起步太晚。与其空等机会,不如先动起来。
正如那句话说的:树挪死人挪活,天无绝人之路。
只要我们愿意前行,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