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职场资讯 > 建筑行业 > 环评人越来越多,项目却越来越少

环评人越来越多,项目却越来越少

    发布时间:2025-07-11   来源:筑招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6972  

环评行业现状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行业呈现出一种极具反差的现象:尽管环评审批项目数量持续下降,行业整体规模面临调整,但环评从业人员数量却逆势增长,甚至出现爆发式增长。这种现象引发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审批数量走下坡路,而人才数量猛增”的局面?行业未来又将走向何方?筑招网小编将结合官方最新数据和权威专家观点,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

 

一、审批环评项目数量显著下降,行业整体趋于收缩

根据生态环境部和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每年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数量约为22万个。然而进入“十四五”阶段后,审批数量大幅缩减至约12.6万个,下降了近40%。尤其是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的通知》,明确提出将优化审批权限,推行分级分类管理,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控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数量,推动环评制度向精细化、科学化转变。

从2021年至2024年,全国审批的项目环评文件数量保持基本平稳,整体新建项目数量并未出现大幅波动,显示出国内经济建设具有强劲韧性和稳定需求。这意味着,尽管审批项目数量减少,但项目规模和质量要求更高,环评工作的难度和专业性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

 

二、环评从业人员数量激增,远超行业发展预期

与审批项目数量的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环评行业从业人员却持续大幅增长。2015至2019年,注册环评工程师人数约为1.1万人;2020至2023年增加至约1.4万人,2024年更是骤增至近2万人,增长幅度超过35%。同时,环评编制人员总数也由五年前的数千人增加到2万多,增长近五倍。这一数据直接反驳了“环保行业人才流失”的普遍误解。

环评单位数量也经历了快速扩张与回调,2018年之前,环评单位数量维持在约1000家;2019年跃升至3000余家;2020年达到6000余家;2022年更是高达9000余家;此后2023和2024年回落至6000余家左右,行业规模趋于稳定,但远高于过去水平。尤其是大量一人制环评单位成为市场主力,2024年底数据显示,超过60%的环评单位仅有一名注册工程师。

这一供需反向的增长现象,反映了环评市场的高度分散和竞争激烈。环评从业人员“僧多粥少”,行业内竞争白热化,许多新进入者希望在行业整合前占据一席之地。

 

三、行业结构与市场环境分析

自2018年底新《环评法》取消了建设项目环评资质行政许可,市场准入门槛大幅降低,推动了环评单位数量的爆发式增长。然而,低门槛同时也带来了质量良莠不齐、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一局面,2019年上线的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开始引入信用管理和诚信档案建设,逐步规范行业秩序。

目前,约有6800余家环评单位在信用平台注册,登记诚信档案的编制人员近7.4万人,其中注册环评工程师约占27%。虽然部分人员注销,但整体数量依旧庞大。行业普遍呈现规模小、人员分散的特征,这对行业的整合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挑战。

 

四、未来展望:深化改革与智能化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评行业分会专家刘莉和苏艺在其2024年行业评述和2025年展望中指出,环评行业正处于改革深化、技术升级的关键阶段。审批权限的优化调整将推动审批更加科学合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规划环评的指导作用将更加显著,从而大幅减少污染影响类建设项目的环评数量。

此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应用,将极大提升环评编制和审批效率,降低制度成本,提高环评文件的质量和准确性。与此同时,严厉打击环评弄虚作假行为,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预计未来几年,随着改革试点成果的推广,建设项目环评业务量将显著下降,行业将进入从业单位和人员深度整合的新阶段。规模较小、能力有限的单位将逐渐退出市场,专业化、智能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将占据主导地位,行业整体竞争力和服务质量将得到提升。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环评行业既面临诸多挑战,也孕育巨大机遇。环评审批项目数量虽有下降趋势,但新技术应用和改革深化带来的效率提升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从业人员和单位数量的增加体现了行业的吸引力和市场潜力。行业必须坚定改革信心,积极推动智能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建设目标。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最多发表256个字符的评论,0/256
客服在线
客服在线帮您解答疑问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筑聊
小程序

使用小程序

公众号

使用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