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管理中,信任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主管对下属的信任。一旦破坏,后果往往远超你的预期。这篇文章将从一个建材公司采购部门的真实案例出发,聊聊企业内部控制、ERP权限管理、及职场中的信任危机。
前几天,我和建材公司采购主管Emma聊了一会,原本只是日常沟通,没想到却牵扯出一个关键的内控问题。
Emma是现任采购主管,而我之前因为公司调整,短暂兼任过采购主管的职位。当时Emma还在我的下属之列。后来我辞去了这个岗位,但由于我对公司ERP系统非常熟悉,不少人仍会就系统操作或流程设计来咨询我,Emma也是其中之一。
她这次来找我,讨论的是关于一位资深同事Lucy的行为问题。
Lucy是公司里非常资深的员工,工号是00开头,几乎是“元老级”人物。虽然学历不高,但她熟悉公司的方方面面:从采购、仓储、到生产线支援,什么杂事都能接得住。ERP权限自然也相对开放,几乎能碰所有模块。
但问题就在这里。
Emma发现Lucy在没有经过她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修改了已经被核准的采购单据,而且没有任何报备或说明。这不仅违反流程规范,更触碰了主管的信任底线。
ERP系统权限虽然赋予了操作能力,但并不意味着拥有决策权。就像蛋糕放在你面前,不代表你可以直接吃。特别是采购流程涉及金钱流动和供应商往来,每一步都必须严格控制,确保有据可查、责任明确。
有人可能会说,是MIS(信息系统部)管理不到位,才让Lucy拥有超出她岗位的权限。确实,这也是一个问题。人员岗位调动后,ERP权限应该即时调整,避免权限滥用。但即便制度有漏洞,也不代表员工可以越权行事。
Lucy可能并没有恶意。在Emma请产假、或常常申请居家办公照顾孩子时,很多紧急事项找不到人处理,她就顺手解决了。她也许觉得“不是大事”“金额不多”,没必要请示。
但在主管眼中,这是极大的信任破口。
首先,万一日后出事——比如单据金额有误、采购内容与实际不符——责任是主管在扛。公司层级中,“没有把属下教好”本身就是主管的疏失。你一个下属擅自修改系统单据,不仅是越权,更是让主管难堪。
其次,这种行为很容易被误读成“争权”或“架空主管”。尤其在本案中,Emma对Lucy本就存有戒心。Emma这个人防备心强,我在担任采购主管时就察觉到了。她明明说愿意协助,但要资料的时候总是给PDF贴值版,拒绝提供含公式的Excel表,生怕别人学会她的逻辑。她习惯“藏私”,就是怕别人威胁到她的位置。
Lucy这样的老员工,对公司流程滚瓜烂熟,业务能力强、执行力高,反而让Emma更加紧张。你越是强势,主管越担心你抢戏。这个时候还去动核准单据,无异于火上浇油。
Lucy犯的错,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判断力的问题。不是不会操作ERP,而是不懂得什么时候该操作、什么时候该汇报。也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对“分寸”缺乏理解。
我了解Lucy的个性,她真的不是贪功冒进的人,反而是那种埋头苦干型的员工。但正因为如此,这次的行为才让人觉得遗憾。她的努力不应该因为一个“流程上的小动作”而受到质疑,更不该因此被扣上“不受信任”的标签。
这个案例不复杂,却很典型,值得所有企业反思:
权限设置必须动态调整:职位变动、人员请假、项目切换,都要及时同步系统权限。
流程意识要从根扎起:所有员工都应该接受流程培训,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碰。
信任管理大于任务管理:主管不是看你能做多少事,而是看你能不能让人放心。
透明沟通机制不能缺:有急事自己动手,也要事后留下记录、邮件、或系统日志。
筑招网小编想说的是每家公司都有Lucy,每家公司也有Emma。关键不是某个行为是否“严重”,而是你有没有站在正确的位置思考问题。
信任,不是一蹴而就的资产,而是一点一滴累积的结果。在职场上最忌讳的,就是为了“小方便”打坏了“大关系”。
哪怕你再有能力,只要让人开始怀疑你,那信任就可能永远回不来了。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