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卷”成常态的职场里,准时下班几乎被等同于“不上进”。很多人为了表现拼劲,习惯性加班到深夜,认为这样才显得敬业、有责任感。但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真正效率高、业绩稳的人,反而每天都能轻松准时离开公司,还能在职场中一路上升?
今天要讲的,是房地产策划公司员工小瑶的故事。她用五年时间,从一名普通策划专员成长为项目副经理,而她的“逆流而上”,恰恰是从拒绝加班开始。
小瑶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房地产策划公司,在行业内小有名气,客户多、项目大、节奏快,工作强度自然也不低。她刚入职时,为了尽快上手,天天加班熬夜,周末也常常临时加班出差。
“那时候我觉得,能不能升职加薪,关键就是得拼命干活。”小瑶说。
直到有一天深夜,她还在办公室赶策划案,突然接到电话,母亲突发疾病送医急救。她急匆匆赶到医院,母亲却已经被推进ICU,而她却错过了第一时间的陪伴。从那一刻起,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场方式。
那段时间,小瑶开始留心观察公司里几个老员工的工作节奏。她注意到一个现象:公司最受重用的项目总监老秦,不但每天准时上下班,项目进度也总是最稳最顺,几乎从不加班。
这让她非常困惑:同样都是工作八小时,为什么人家能完成这么多,还能活得从容?
她开始悄悄观察老秦的工作方式。每天早上九点,他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先用十几分钟整理当天任务清单。之后,他进入“深度工作状态”,中间不频繁切换任务、不被琐事打扰。中午雷打不动吃饭休息,下午开会、回客户、修改方案,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最关键的一点是:他对工作的轻重缓急有极强的判断力。
面对新任务,老秦会先问三个问题:**这事重要吗?紧急吗?必须我做吗?**他善于拆解任务、设定优先级。能当场处理的马上解决,不能立刻做的设好提醒,不该自己做的及时分配。
“很多人不是事情太多做不完,而是不会安排时间。”小瑶感叹。
在观察一段时间后,小瑶开始模仿老秦的做法。她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不再是回微信、不再是打开邮件看通知,而是写下三件“今天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其他事按重要程度排优先级。
她也学会了在沟通中表达自己:当主管临时交办新任务时,她会说明手头已有工作安排,并协商时间节点,而不是一股脑地全接下。
“以前我总觉得拒绝任务就是不给面子,后来才明白,清楚表达工作安排和时间规划,反而能让人觉得你有计划、有担当。”
慢慢地,她不但工作做得更快更好,还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最让她惊喜的是,原本总催她加班的主管,也开始把她当作团队效率标杆。
她的变化也带动了整个小组的氛围。原来常常加班的同事,开始主动优化流程,提早完成任务。开会更聚焦、回报更清晰、配合更顺畅。项目进度提速,客户满意度也跟着提升。
“大家都发现,只要白天专注做事,根本不需要熬夜。”小瑶说。
她也因此获得更多进修和成长的机会,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学习数据分析、项目管理,为职涯升级提前布局。而她的晋升,也比预期早了整整一年。
根据国内某建筑招聘平台的职场调研显示,超八成职场人有过加班经历,但只有不到两成的人认为加班真的提高了效率。而在晋升评估中,那些能“按时完成任务、掌握节奏”的员工,普遍比“常态性加班者”更受主管青睐。
为什么?因为效率,是现代职场最稀缺的能力。不是你多努力,就一定代表你做得好;而是你是否能用有限的时间,做出最大化的成果。
真正厉害的人,不靠熬夜加班刷存在感,而是靠规划、判断、执行三力合一,稳稳掌控每一天的节奏。
小瑶现在依然在原公司,职位更高、责任更大,但她仍坚持每天准点离开公司。她说:“准时下班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我掌握节奏后的自然结果。”
她的话值得每一位职场人思考:
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让生活更好,不是把生活牺牲给工作。时间管理不是工具,是人生观。当你知道什么才是最值得投入的事,就不会再把加班当成荣耀。
学会好好工作,也学会好好生活。才是现代职场真正的成功哲学。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