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施工行业,成本核算是企业实现利润控制和经营规范化管理的核心环节。与其他行业不同,建筑企业的成本核算以项目为单位进行归集和分析,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影响因素复杂。筑招网小编将围绕成本核算的结构分类、关键控制点及各岗位的关注要素,做一次系统性梳理,供参考学习。
一、经营模式决定管理重心
建筑企业常见的经营模式包括自营项目、分包、挂靠及内部承包,不同模式下核算目标各有侧重:
1.自营项目:企业独立承担施工任务,成本控制重点在于材料采购、人工使用、机械租赁与回款周期的配合,强调“降本增效”。
2.分包/内部承包/挂靠:除了成本控制,更需注重法律合规与财税风险,包括合同合法性、税务处理方式、项目责任划分、发票合规性等。
二、建筑成本核算的行业特性
与制造型企业按产品计算成本不同,建筑企业按项目核算,每个项目设立独立台账,费用需严格归集至项目。财务报销、采购结算等流程必须标明费用所属项目,确保成本真实可控,方便后期结算与审计。
三、建筑企业常见成本项目分类
1. 材料费
采购流程:由项目经理提报材料需求,采购部依据预算与计划组织采购。
价格审核:大宗材料采用比价招标,小额材料由多部门询价决定,严防虚高价格。
管理机制:建立供应商名录,设置月度盘点制度,控制材料损耗和闲置。
2. 人工费
多采用劳务外包方式,减少管理负担并转移用工风险。劳务合同应明确工期、工种、单价与结算方式。
结算方式可依据图纸数量或实测数据,建议项目与预算部门共同参与现场测量,确保用工数据合理。
3. 机械费
**干租(不含人员)和湿租(含人员)**分别对应13%和9%的税率,需确认租赁合同主体及设备归属。
机械费可拆分,油料由施工方提供时需真实入账;建议设专人建立机械台账并控制设备使用频率。
4. 间接费
包括项目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资料费、检测费、差旅费、税金等,统一归类为项目间接费用,需分类归集、控制预算。
四、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
● 招投标阶段预算准确
预算员应根据图纸编制用量清单,防止漏项或高估低报。主材与辅材需分项测算,结合市场行情制定合理价格。
● 材料价差管理
材料采购价如高于预算,应及时通过合同与发票向甲方申请价差补偿,避免企业承担不必要的市场波动损失。
● 施工变更签证
一旦施工过程中发生增减项,应及时与甲方签署变更签证并加盖公章,杜绝事后补签,确保结算完整。
五、财务人员能力要求
建筑业财务岗位不仅需要基础核算能力,更需具备以下素质:
1.了解施工流程,能识别材料与工序;
2.掌握项目管理逻辑,参与成本归集与分析;
3.熟悉劳务、机械、采购合同条款;
4.参与结算审核,识别异常成本波动;
5.具备跨部门沟通与协调能力,辅助项目成本控制。
建筑行业的成本核算不是单一财务行为,而是一套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展开的管理体系。财务人员、项目经理、预算员、采购人员需要通力协作、数据共享,共同实现“清晰核算、合理分摊、动态管控”的目标,最终保障项目盈利与企业稳健发展。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