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设计、施工或工程管理这一高度专业且多部门协作的行业中,HR经常会面临各种棘手员工问题。有的员工态度强硬、不配合制度调整;有的频繁情绪波动,甚至在项目关键时刻挑衅公司管理规章。这类员工通常被称为“难搞员工”。
但很多资深HR早已发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难搞员工”的出现往往不是偶然,而是组织管理中某些盲点和制度灰带长期滋养的结果。
正如某大型设计院的HRD曾说过:“难搞的,从来不是一个人,而是制度漏洞养出了某种任性。”这句话值得每一位建筑行业HR深思。
HR的本职,不只是“处理人”,而是处理“人背后的组织系统”。以下七个实战策略,正是来自建筑行业一线HR在处理“难搞员工”过程中的总结经验。
不少HR遇到“刺头”员工时,第一反应就是给对方贴上“情绪型”“对抗型”“拖延型”的标签。然而,这样做往往容易误判,也可能导致错误处理。
更科学的做法是冷静观察其行为特征:
1)对方是在特定情境下“难搞”?比如项目高压阶段、与特定领导冲突时?
2)他是对所有人都态度强硬,还是只对跨部门协作或管理层?
3)他是有意识挑战制度,还是对流程存在误解?
4)这个人是否曾经表现良好?是什么让他态度转变?
建筑行业项目周期长、节点压力大,HR更应在第一时间成为冷静的观察者,而不是急于下定义的评判者。
很多HR怕“处理不好”被追责,凡事亲自上阵,自己扛下所有压力。但要知道,难搞员工的问题往往涉及:
1)直属领导风格问题
2)跨部门协作冲突
3)绩效考核或晋升机制的不透明
4)团队文化管理缺位
这时候,HR要及时“组局”,把问题带入系统层面讨论:
1)联合该员工直属领导开展360度评估
2)引入外部组织发展顾问进行中立观察
3)和法务部门、总经理室共同研判是否存在制度漏洞
请牢记:HR不是灭火器,而是问题侦测与制度修复的工程师。
越情绪化,越容易被对方掌控节奏;越冷静,越能拿回话语权。
建筑行业中,很多“老技术”“资深工程师”因在一线待久了,说话方式直接,容易让HR觉得被冒犯。但HR必须学会区分“行为”与“情绪”,回应必须基于事实而非感受。
举例:
“你说主管压你,那我理解你的委屈,但能不能提供具体场景和时间?我们才能做出判断。”
“你不愿意参加项目复盘会,我们可以沟通原因,但需要你提供书面说明,我们要做内部留档。”
这不是冷漠,而是专业。HR的作用,是保障组织在情绪波动中保持制度运转。
1)在项目中遭遇不公
2)经历过管理层误判
3)缺乏有效表达渠道,被迫用激烈行为博关注
HR可以理解他们的不安,但不能成为他们的代言人。HR需要有分寸地表达同理心,但更要明确:同理不是包容,聆听不是纵容。
听懂他的语言,不等于替他说话;明白他的立场,不等于替他处理责任。
在建筑企业这种以项目驱动为主的结构里,制度感一旦模糊,管理秩序就容易混乱。
HR必须建立清晰的界限感:
1)明确哪些行为不可接受(如当众辱骂、攻击同事)
2)明确哪些话题应停止(如散播项目奖金、岗位调整的谣言)
3)告知其行为若再出现,将启动纪律处分程序
HR不是“老好人”,也不是“心理医生”,而是制度的执行代理人。制度的下限,就是HR的边界。
这点尤其重要。在建筑行业中,很多项目主管动辄说员工“很难搞”“不服管”,但却缺乏可操作的行为记录。
这时HR要做的,是帮助主管把感受“翻译成证据”:
❌ “这个人太情绪化了”
✅ “他在项目例会上3次当众否定上级安排,影响会议推进效率”
只有把“情绪评论”转化成“行为记录”,HR才能把问题带入制度流程,如绩效评估、违纪处理、培训辅导等。
HR应同时持有两个信念:
改变是可能的,所以我们愿意提供辅导和协助
结果不靠幻想,如果对方持续破坏规则,我们也有清除风险的机制
例如,安排他参与项目沟通能力培训、引入资深带教,但若持续无视制度,HR也要有底气执行淘汰机制。
不要盲目“相信人性”,也不要轻易“放弃人性”。
在建筑行业中,员工个体表现的背后,往往映射的是制度空档、流程失衡、管理短板。
所谓“难搞”,也许并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团队文化、考核机制、组织透明度出了问题。
HR如果总是靠“忍”来应对刺头员工,最后受损的将是整个组织的信任机制。
一个成熟的建筑企业,需要的不是顺从型员工,而是一个懂得尊重边界、有协作意识、也敢于表达的团队。而这一切,恰恰从HR如何处理“难搞”开始。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