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22时23分,随着最后一组电流顺利接入系统,海南电网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海南500千伏主网架工程首条线路500千伏至福甲线正式建成投产。这不仅是海南电网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标志着海南能源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全面加速,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工程概况:7.37亿元投入,连接五市县的骨干大动脉
500千伏至福甲线工程全长124.7公里,途经海南省内五个市县,采用双回线路架设,共建设铁塔316基。项目总投资达7.37亿元,是海南500千伏电网规划中的核心项目之一,承担着连接南北负荷中心、优化电力调度、增强电网稳定性的重要任务。
从选址规划到落地实施,整个项目历时数年筹备与建设,集中体现了海南电力系统在新时代下对“高质量、数字化、绿色化”目标的全面响应。该线路的成功投产,标志着海南电网从传统单一输电向高度集成化、智能化骨干网架体系的转变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电力支撑:为昌江核电二期调试供电,为未来新能源并网奠基
在海南省“十四五”规划中,清洁能源、核能开发与能源结构优化是战略重点。500千伏至福甲线不仅是电网建设工程,更是多个国家重点能源项目的“先行支撑平台”。
首先,它将为昌江核电二期工程提供重要的调试电源。昌江核电作为海南能源结构中的支柱工程,其二期项目正处于建设攻坚阶段,调试电源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体进度与安全。该线路的投运,为昌江核电调试环节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
其次,至福甲线还承担着未来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电站等清洁能源项目接入电网的重要接口功能。在海南能源转型升级的整体路径中,风光水核协同发展是明确方向,而这些清洁能源项目的并网能力,直接取决于高电压等级的网架强度与灵活调配能力。
该线路的建成,大幅增强了海南电网的承载力和冗余能力,为后续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力灵活调度和跨区域输送提供了坚实支撑。
技术创新:全线机械化施工,打造数字化标杆工程
至福甲线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在施工方式上的颠覆性创新。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率先实现100%机械化施工率,并在多个关键环节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推动传统电力建设向“智能建造”迈进。
全机械化施工
项目中全面采用弧垂机器人、智能牵引设备、全自动压接机等高效施工装备,在效率与安全方面实现显著突破。例如:
1.弧垂机器人:精准控制导线弧度,减少人工操作误差;
2.智能牵引系统:提升牵引过程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3.全自动压接技术:保障导线连接一致性与耐久性,极大缩短施工周期。
这些装备在高空作业、安全防控、效率提升等方面体现出明显优势,改变了传统人工作业强度大、风险高、效率低的弊端,真正将“智慧电网”理念向建设端前移。
首次应用正向三维设计
在技术设计层面,至福甲线工程首次在海南范围内应用正向三维设计方法,即在工程初期阶段即建立完整的三维数字模型,贯穿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
该方法实现了以下目标:
1.提高线路路径规划精度,避免重复修改;
2.优化施工布点与塔位布置,提升施工安全系数;
3.为运维期提供可视化数据参考,降低后期检修难度。
正向三维设计是目前电力工程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的重要工具,本项目的应用也为海南后续500千伏及更高级别电网工程提供了技术示范和数据模板。
战略意义:构建500千伏坚强数字电网的基础工程
海南由于地理区位特殊、能源资源分布不均,长期以来电力供需存在南北错配、孤网运行等结构性矛盾。此次500千伏至福甲线的投产,为未来全省统一调度、资源统筹配置、清洁能源快速上网提供了物理通道和平台基础。
同时,该项目作为500千伏主网架的起步工程,还将逐步带动整个电压等级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构建坚强主网、灵活接入、智能调度、安全可控的现代数字电网打下基础。
一旦整个500千伏主网架全面建成,海南电网将具备:
1.跨区域电力支撑能力;
2.大规模新能源快速接入能力;
3.抗风险与事故应急调度能力;
4.智能化分析与自动化运行能力。
这不仅是电力系统的技术跃升,更是对海南“自贸港+低碳岛”双重战略定位的有力支撑。
一条线路,带来一省升级的力量
500千伏至福甲线的投运,不仅是海南电网建设史上的重大成果,更体现了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向高质量、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的实际落地。它的投产不仅服务当前,更为海南未来数十年的能源布局打开新格局。
一条线路,串联起多方清洁能源、连接起多重产业布局、打通了高端制造、高效调度、智慧运维的技术链条。在全面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关键期,至福甲线的意义早已超越电缆与铁塔,它正成为海南迈向“绿色能源岛”的坚实一步。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