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职场资讯 > 新闻资讯 > 136号文冲击波:光伏行业迎来“最狠洗牌”,谁在退场,谁在求生?

136号文冲击波:光伏行业迎来“最狠洗牌”,谁在退场,谁在求生?

    发布时间:2025-07-08   来源:筑招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5240  

光伏136号文影响分析

2025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136号文,被业内称为“史上最狠电改新政”。政策取消电价、发电保障机制,推动风电光伏全面市场化,直接将光伏行业推入“弱肉强食”时代。政策一出,光伏产业链集体震荡,投资方、EPC、设计院、经销商、运维人员纷纷“上头”,整个市场弥漫着焦虑与混乱。

 

一、收益模型崩塌:测算不如“算命”

在136号文之前,光伏收益测算逻辑清晰,电价稳定、保障小时明确,开发者只需套用公式即可判断投资价值。而新政落地后,没有“兜底电价”,项目收益直接绑定市场行情,不确定性激增。投资人纷纷动用AI模型、大数据平台试图“算明白”,但市场波动太大,许多地区还面临限电问题,原本清晰的商业逻辑变得模糊、不可控,导致项目决策大幅放缓。

 

二、政策窗口期引爆抢装潮,产业链混乱

新政明确6月1日起执行竞价机制,叠加430政策影响,使得短期内抢装潮迅猛爆发。全国光伏企业纷纷“抢并网”,组件、逆变器、施工队全线告急。一些地区组件价格一个月暴涨0.3元/W,设备“一货难求”。“毁约、撕单、价高者得”等现象频发,导致行业信用体系受损。同时,大批EPC和总包项目陷入“中标即亏本”的尴尬局面,短期热潮背后是未来市场的断崖式回落风险。

 

三、户用市场“跳水”,代理商大面积撤离

户用光伏成为新政冲击最大的板块。政策公布后,国央企等大型投资方迅速抽身,户用安装订单锐减。开发成本从千元以上迅速腰斩至600元/块以下,利润空间压缩,大量代理商被迫清仓退出。一些区域甚至出现“装一套亏一套”的现象,户用业务正加速回撤。

 

四、光伏投资决策“步步惊心”

1)新增项目:风险上升
地面电站逐渐被放弃,户用市场退烧,工商业项目也因电价波动、指标约束而难以形成稳定收益。新增项目只能做“可研+算命”,稍有差池即全盘亏损。

2)存量项目:恐慌蔓延
虽然旧项目仍执行原政策,但市场风声不断。东北、华北多地传出政策口风变化,一些企业考虑尽早出售资产。回本周期被拉长至六年以上,大企业也变得谨慎。

3)非技术成本高居不下
资源费、产业配套费用、居间费等“非透明成本”居高不下。例如有地区场地租金高达2000元/亩,居间费超过0.45元/W,总包价几近失控。降不下来,做不动;降下来,没人干。

4)储能进退两难
虽未强制配储,但不配储将面临低谷电价或电力“卖不出去”。午间现货价格可能低至0.1元/度。配储虽可提升调度能力,但增加投资压力,经济性难平衡。

 

五、设计与运维体系全面重构

1)设计逻辑发生根本变化
以往设计院只需根据电价倒推装机容量,而现在需具备电力市场预测能力,掌握交易逻辑。部分设计人员被迫转型做“交易员”,还要应对客户“看不懂图但质疑你”的挑战。

2)运维不再只是修设备
结算规则复杂,容量电费、辅助服务费用让运维人员苦不堪言。“原来小学生能看懂的账单,现在得研究几天。”智能运维、数据分析、电价预测成为运维标配,传统维护思维已过时。

 

六、光伏行业走向“强者生存”的终局?

此次政策变革是一次大洗牌:

资本泡沫破裂:短期回报低,投资趋于保守,项目回报周期拉长。

中小企业淘汰加速:头部企业能调整策略适应市场化,中小EPC、户用商面临淘汰。

全面市场化开启新纪元:未来电站盈利不再靠补贴,而靠市场运营、电力交易能力、消纳策略。

 

七、小编建议:光伏人怎么活下去?

投资方:优化收益模型,多做绿电交易、零碳园区项目,降低对市场电价的依赖。

EPC/总包商:理性报价,拒绝“低价中标”,否则市场波动将直接击穿成本底线。

组件厂商:控制库存,适度调整价格,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运维团队: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智能运维效率,关注度电收益而非装机规模。

 

136号文打破了“稳收益、低风险”的幻想,光伏行业从政策驱动进入市场驱动时代。这是一次深层次转型,也是一次优胜劣汰。谁能活下来,靠的不是光资源,而是经营能力、策略意识和真实执行力。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最多发表256个字符的评论,0/256
客服在线
客服在线帮您解答疑问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筑聊
小程序

使用小程序

公众号

使用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