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职场资讯 > 建企/猎头招聘 > 为什么失业的工程人找不到工作,建筑企业却招不到人?

为什么失业的工程人找不到工作,建筑企业却招不到人?

    发布时间:2025-07-08   来源:筑招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6640  

建筑类招聘软件

当前的就业市场正在呈现出一种“怪现象”:一边是大量失业者焦急地寻找工作机会,一边是众多企业,尤其是建筑行业的企业,在四处高薪招人却依旧“招工难”。为什么失业的人越来越多,而企业又招不到人?看似矛盾,其实背后隐藏着结构性错配、劳资思维脱节和行业转型中的深层问题。

 

在某建筑类招聘软件上,笔者看到一则招聘信息:某高校招聘大学助教,月薪区间4000-6000元,但岗位要求密密麻麻,不仅要求全日制本科、文字功底、行业经验、英语六级以上,还注明“有海外留学经验者优先”。这个要求几乎接近企业招聘中级管理岗的标准,却仅提供一份普通岗位的薪酬。这种“高要求、低回报”的招聘,揭示了当前就业市场中极具代表性的现象: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但提供的待遇却没有相应提升,甚至在缩水。

 

不可否认,学历确实在“贬值”,但更准确地说,是学历不再是高薪的“敲门砖”了。今天,不少研究生在建筑企业中也只能拿到五六千的工资。反观企业,也有大量岗位长期挂在平台上无人问津,即使人事部门提高薪资,鼓励员工内推,仍然难以招到真正合适的人。这并不是单纯的“人不行”或“岗位不好”,而是供需之间出现了根本错位。

 

我曾在宁波一家地方建筑国企工作,岗位稳定,待遇也不算差,到手工资每月4000元左右。但公司内部结构复杂,老员工多、关系网密集、讲究“辈分文化”,形式主义盛行。工作本身并不辛苦,却充满琐碎和官僚流程,比如写感想、周总结,甚至PPT的字体都要字斟句酌,稍有不当还可能被退回重写。真正让我离职的,不是工作量,而是这些“耗神不产出”的流程让我深感消耗。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工作环境与待遇严重不匹配,难以留住真正想靠实力立足的年轻人。

 

有些岗位高频率地出现在招聘软件上,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岗位太好”而需要大量补充,而是因为员工频繁离职、流动性极大,导致人事部门不得不持续“补血”。而员工的频繁离开,往往源于几点:对岗位不满意、公司文化不认同、人际关系难以融入,或者最直接的——薪资回报远低于心理预期。

 

笔者目前所在的建筑单位,同样长期在招聘。人事每月都在招人,甚至推出“推荐入职奖励”,希望内部员工推荐朋友来。但即便如此,入职率依旧低、稳定性也差。新员工可能在试用期三个月内就辞职了。用人单位提高工资看似诚意十足,但企业文化与管理方式若没有改变,员工依旧会选择离开。

 

对比过去的工作经历,如今企业的招聘与用人逻辑确实变了。十多年前,进入一家建筑公司往往意味着稳定:招聘流程正规,录用后有系统培训、分配岗位、明确成长路径。即便不适岗,也有换岗机会,而不是动辄辞退。那时,企业对员工负责,员工也更愿意对公司投入与忠诚。

 

而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对员工的态度变得功利化,不再提供系统成长路径,不重视归属感打造,只关心能否立刻产出效益。员工自然也会“用脚投票”。很多中小建筑企业甚至连按时发工资都成问题,员工权益得不到保障,试问这种情况下谁还愿意留下来?

 

同时,年轻一代对工作的期待已发生根本变化。80后进入职场时,讲究的是服从安排、稳定发展,而如今的00后更看重工作是否让自己舒服、有意义、有成长。如果不喜欢、不认可就果断离职,反而更主动、更自洽。

 

更大的背景是,很多建筑企业还在延续老一套管理模式,比如上下级压制式沟通、重流程轻实效、唯KPI论英雄,这与年轻人追求自由、尊重和平等的理念格格不入。在这样的价值冲突下,招聘难也就不奇怪了。

 

另一方面,自媒体、自由职业和线上项目逐渐兴起,不少年轻人选择不进企业。尤其是在经历了几年经济波动后,那些没有房贷压力、生活成本低的人,选择自由职业反而活得更轻松。而那些曾努力买房、拼事业的人,却在房价下跌后背负沉重债务,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这也让人开始质疑:“努力真的有用吗?”

 

归根结底,失业者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其实是结构性错配与思维代差并存的结果:

1)教育体系培养出的建筑人才与当前产业转型后的岗位需求脱节;

2)企业仍然用老办法管理员工,但面对的是一群“全新思维”的年轻人;

3)求职者希望找到能成长、有归属感的岗位,而企业更倾向于“立刻能干活”的短期用工;

4)年轻人对生活质量和工作的意义要求提高,不愿再为了一份稳定牺牲全部精力。

 

未来的建筑企业要想真正解决“用工难”,不能只靠加工资,而要从文化、制度、信任、成长机制等方面重新构建与员工的关系。只有当企业真正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员工才愿意留下来。而对求职者而言,也要尽可能提升自身的硬实力与匹配度,理性判断,不盲目跟风。

 

结构性错配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会一夜解决。但唯有彼此真正走近,才有破解困局的可能。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最多发表256个字符的评论,0/256
客服在线
客服在线帮您解答疑问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筑聊
小程序

使用小程序

公众号

使用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