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建筑行业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大环境的重要支柱之一,承载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然而,进入2025年,这一行业的“热度”正悄然发生变化。一方面,大批项目收缩、企业裁员、资质注销频频出现;另一方面,新型建筑技术岗位却愈发受到青睐。建筑行业到底还是不是热门行业?筑招网小编将从多个维度揭示真实的就业现状。
目前,传统建筑岗位(如土建施工员、安全员、预算员等)的招聘数量和薪资水平出现明显下滑。在不少建筑企业中,原本基层岗位的需求开始减少,原因不仅在于房地产投资趋于保守,也与建筑类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有关。很多刚毕业的学生进入岗位后发现,月薪只有四五千元,常年奔波在施工现场,职业发展路径模糊,转行者逐年增多。
尤其在中小型建筑公司,大量施工项目的停滞让企业人力成本承压,不少人即便入职也只能签短期合同,甚至面临项目中断后“被待岗”的尴尬局面。对于期望在一线城市稳定就业的人来说,建筑行业的门槛并不低,而留下来的空间也日益紧缩。
虽然基础岗位受限,但在数字化、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领域,技术型岗位的需求正在上升。比如熟练掌握BIM建模、智慧工地系统集成、绿色建筑评估的工程师,其招聘岗位稳定、薪资水平也更具竞争力。一些大型设计院、施工总包单位,更愿意为具备复合型能力的技术人才支付高薪。
目前,建筑行业对单一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正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对跨学科人才的强烈需求。例如,懂结构又会建模,既能做现场管理又能独立与甲方沟通的复合人才,不仅更容易获得面试机会,也更容易获得提拔空间。对于建筑类学生和从业者来说,学习新技能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
建筑行业不是“整体退热”,而是“冷热分明”。一些受房地产政策调控较大的领域(如住宅类项目、城中村改造)出现明显萎缩,但像市政基础设施、旧城改造、地下空间开发、轨道交通等项目仍在稳步推进。例如,城市更新类项目对规划、景观、市政设计等岗位依然需求旺盛;新能源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风电、光伏施工类岗位的持续扩张。
此外,一些海外工程项目也在吸纳国内建筑人才。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增加,推动了大量建筑工程师走出国门。这类岗位虽然存在语言、环境等适应问题,但薪资普遍较高,待遇优于国内平均水平。
不少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反映,求职阶段投递简历的命中率不高,入职后薪酬也低于预期。究其原因,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是关键。一方面,学校教育依然以传统设计课程为主,很多毕业生缺乏项目经验和软件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在招聘时更看重实操能力、项目经历和多软件协作能力。
目前,企业倾向于招聘“即插即用”的工程师,而非需要长期培训的应届生。在这种背景下,没有实习经历或技能短板的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中处于明显劣势。因此,在校期间积累实操经验、掌握行业主流软件(如Revit、Navisworks、Lumion等)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目前建筑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但它仍然是一个具有长期生命力的行业。国家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建设等离不开建筑力量。从业者若能顺应行业转型趋势,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宽职业路径,依然能在建筑行业中谋得一席之地。
不过,盲目入行、靠“熬资历”混日子的做法已经难以行得通。建筑行业早已不再是“铁饭碗”,市场规律主导着用人方向,真正具备项目管理能力、技术整合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的人才将脱颖而出。
建筑行业并未“彻底退热”,但确实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转变。从高强度低收入的传统岗位,到融合数字技术的新型职能岗位,行业热度的表现形式已经发生改变。对于求职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问“这个行业是否热门”,而是要判断“自身是否具备行业所需能力”。唯有认清现实、适时调整、主动学习,才能在这个转型中的行业中抓住机会,实现职业突围。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