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职场资讯 > 建筑行业 > 招聘难与失业潮并存,电力企业为何陷入“人才荒”?

招聘难与失业潮并存,电力企业为何陷入“人才荒”?

    发布时间:2025-07-09   来源:筑招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7215  

电力企业招聘难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一个令人疑惑的现象愈发明显:一方面,失业率持续上升,许多求职者奔波于各类招聘会与招聘平台,却屡屡遭遇“石沉大海”;另一方面,电力企业的HR却为岗位难以招满人而焦头烂额,出现了“有岗无人应”的尴尬局面。为何在劳动力供给看似充足的背景下,电力企业招聘时依然面临招人难题?

 

一、宏观环境变化加剧失业风险

当前失业问题加剧,首要因素来自于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使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压缩,裁员成为部分企业的“自保”手段。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海外订单减少等多重冲击,纷纷减产甚至关停,导致大量基层工人失业。

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新兴行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快速崛起,吸纳了部分新劳动力;但诸如煤炭、钢铁、传统能源等传统行业却因产能压缩、环保政策收紧等因素,逐步收缩,造成大量从业人员“流出”。这些人因技能偏旧、转型困难,往往在就业市场处于被动局面。

 

二、电力企业用人难的背后:四大痛点

尽管电力行业属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理论上应具备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但现实却是招聘效果不尽如人意。归结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外部吸引力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兴行业以自由的氛围、前沿的技术、高薪资与快节奏的晋升路径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而电力企业则多被贴上“传统、刻板、稳定但无趣”的标签。数据显示,近五年选择互联网行业的应届毕业生比例从30%升至50%,而倾向于电力企业的则从20%降至10%。

 

2、管理体制陈旧:

部分电力企业仍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审批流程繁复、制度层层设限,极大压制了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同时,晋升往往依据工龄与资历,导致年轻员工在职业发展中缺乏信心与期待,影响归属感和留任意愿。培训机制也未能及时更新,员工技能提升缺乏系统性支持。

 

3、薪酬福利缺乏竞争力:

在薪资待遇方面,电力企业未能与市场主流保持同步。以电力工程师为例,部分企业给出的月薪仍停留在1万元左右,而互联网行业同水平岗位可达1.5万元以上。此外,住房补贴、交通补助等福利项目也相对滞后,难以留住或吸引高素质人才。

 

4、招聘机制繁琐低效:

许多电力企业的招聘流程依旧沿用传统模式,周期冗长、信息反馈缓慢。例如,国家电网的招聘流程包括网申、笔试、面试、体检等多个环节,往往需数月才能完成。一旦流程过长、响应迟缓,极易错失大量优质求职者。

 

三、供需认知错位,人才“对不上号”

电力企业在招聘中通常设定较高门槛,对学历、专业、经验等要求严格。而广大求职者则在择业时越来越注重兴趣匹配度、工作氛围以及职业成长空间。一方面,求职者普遍认为电力企业工作内容单调、创新性不足,不愿将职业前景局限于此;另一方面,电力企业招聘流程繁琐、反馈周期过长,也导致很多人“知难而退”。

这种“双向认知偏差”,进一步加剧了供需之间的错位,让企业招聘难、求职者就业难的矛盾愈演愈烈。

 

四、破解困局:电力企业的突围之道

要打破“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电力企业需要从内部机制与外部形象两方面入手:

 

1、加快转型,提升行业吸引力:

积极推进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储能等新兴方向发展,用技术创新刷新社会认知,让年轻人看到电力行业的广阔前景与发展潜力。

 

2、改革管理机制:

扁平化管理、优化决策流程、打破论资排辈的晋升制度,建设基于能力与绩效的公平晋升平台,增强员工参与感和获得感。

 

3、完善培训体系与职业发展规划:

针对不同岗位提供定制化培训计划,帮助员工掌握前沿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推动其持续成长。

 

4、提升薪酬福利与招聘效率:

根据行业行情动态调整薪酬结构,完善住房、交通、社保等福利政策;同时借助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招聘效率,缩短流程周期,并加强与求职者的互动沟通,提升应聘体验。

 

电力企业“用人荒”与社会“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实质上反映的是产业升级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企业主动拥抱变革,政策持续引导转型,教育体系同步改革,求职者也要提升自身竞争力。

 

唯有供需两端的理念实现真正对接,才能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人岗精准匹配,推动整个社会就业体系的良性运转。对电力行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一次重塑未来的宝贵机遇。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最多发表256个字符的评论,0/256
客服在线
客服在线帮您解答疑问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筑聊
小程序

使用小程序

公众号

使用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