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职场资讯 > 工程师职场资讯 > 到职后才发现工作与预期不符,该马上闪人吗?

到职后才发现工作与预期不符,该马上闪人吗?

    发布时间:2022-11-06   来源:筑招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1772  

 

到职后才发现工作与预期不符,该马上闪人吗?决定是否离职的关键因素曝光


我想向您请教未来的职涯发展……

几年前,两名上班族不约而同地来找我请教职涯发展问题。两人的年龄个性相仿,约莫三十出头,分别在L电子和S电子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工作经历约五到六年。这两人刚好都对人力教育训练(HRD)领域感兴趣,因此想要跳槽,但目的却不大一样。


A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比起一个人埋头苦干做研究,希望能从事帮助别人成长的工作;B虽然不喜欢目前的工作,但觉得自己应该更擅长与人沟通互动的工作。我自己也是理工背景出身,后来转换跑道到HRD,对他们的烦恼深有同感。听完他们的描述后,我推荐几本书给他们,建议他们先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找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例如在公司内部举办讲座,或扮演指导者角色协助同事等。


一段时间过后,我也跳槽到另一间企业培训中心。在一次公司内部教育训练人员研讨会中,碰巧遇到了A,我开心地向他打招呼,边对他说:实现梦想真是太棒了!然而,他的眼神却显得有些黯淡。


啜饮一口咖啡后,他像是发牢骚似地说道:我在人资部门工作一年半,坦白说…不知道耶…与人交流互动虽然很有意义,但没有明显的工作成果,过去大学所学的似乎也派不上用场,有时候会觉得不知道自己待在这里干嘛。


他想表达的是,虽然目前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却感觉自己落于人后,这让我很讶异。他原本不正是因为想从事「有意义」的工作才转职的吗?几个月后,听说他重新回到曾经拚命想逃离的研究室工作。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又回到原点,继续从事原本觉得毫无意义的工作。


另一方面,透过同事偶尔也会间接得知B的消息。B也一样换了部门,但他负责的工作不是他原本想做的教育训练,而是人事管理工作。即使是在人资部门,也分为教育训练(HRD)和人事管理(HRM),基本理念和处理方式都不大相同。我想,这份新工作对他来说应该会是一场硬仗。


正如预期的那样,在人事管理的工作中,他负责海外人力招聘项目,由于工作内容和专业术语和之前的部门完全不同,再加上绩效压力及人资部门特有的保守文化,更加深了调节的困难。尽管如此,他依旧不放弃,想找到自己擅长的工作岗位。他自愿担任大型招聘宣讲会的主持工作,也尝试以个别说服的方式挖角海外人才。


两年后,他终于如愿负责梦寐以求的教育训练工作,目前除了帮公司员工进行培训外,也在内部担任讲师。他说: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我觉得很有意义。我原以为这句话应该从A口中说出,却从B这边听到,实在令人费解。


看着他们这些年的轨迹,我很纳闷,为何两人的职涯发展差异如此之大?为何A获得自己梦想中的工作机会后,却这么快又重操旧业?B在艰困的情况下,又是如何从中找到工作的乐趣?


或许是因为,A虽然渴望从事有意义的工作,但他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才觉得有意义。他想要追求的意义,可能是触手可及的成果或成就感,他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工作(也就是现在的工作)。反观B,他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能善用自己的优势,把握成长的机会,进而找到工作的意义。A和B的职涯发展差异,取决于是否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擅长什么?总结来说,自我了解决定了职涯的方向。


许多上班族向我们吐露内心的不满,觉得自己不适合目前的工作。然而,认真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他们并没有尝试寻找自己擅长的工作岗位,也没有试图弥补自己的不足,而是把大多数的精力花在抱怨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


尽管他们可能也会寻找新的出口、选择离职,但以A的例子来看,盲目转职调到新的工作岗位,却也不见得适合自己。根据每年各家人力银行统计结果,平均显示每十名离职者就有六名表示后悔离职,尤其当中有四人,更是进公司不到三个月就离职。离职的原因十个当中有六个与工作内容有关,比例远高于人际关系问题,主要原因是「实际工作与原本的预期大相径庭」。


不仅如此,新进员工的离职率正在逐年攀升。根据企业公布数据显示,近几年的新进员工平均离职率高达49%。好不容易挤进公司窄门,但每两位就有一位会在一年内离职,这并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问题。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亦非无稽之谈。比起对薪水或上司不满,大部分的离职理由都是对工作不满。时下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甚至会以踏入职场就是准备退休的开始或等退休的上班族自嘲。

讽刺的是,相较于求职者,在职者的焦虑感反而更重。这是为什么?因为至少求职者还怀抱着希望,殷殷冀盼着隧道的尽头终将有出口。然而,在职者踏入职场生活后,却难以描绘出未来的愿景。


即使想转换跑道换新工作,也已经为时已晚。当一个人看不见希望时,就会对生活失去动力,像诗人但丁在《神曲》(Divine Comedy)描述地狱入口处时,写道:入此门者,必将断绝一切希望。看不见希望的地方,正是地狱所在之处。


过去在职场工作时,每每听到这首歌,总会让我心中感到无比惆怅,开头是这样唱的:星期日消逝的声音/满是遗憾的声音/那是我内心沉重的声音。实际上根据研究统计显示,最容易心脏麻痹发病的日子也是星期一。


究竟有多少人能够在星期一早上,满心期待地出门上班呢?无论是刚进公司,或是工作好几年,还是换过几次工作,大多数的上班族都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对未来充满恐慌。他们大部分都是因为目前的工作前景渺茫、意义不大、薪水又少,因而萌生离职的念头,许多上班族都是像这样随波逐流。


不过,如果能善用对现况的不满,这种想要改变的迫切感,正是让自己做出改变的转机。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唯有身处在痛苦中,才会产生勇于改变现况的力量。但这种迫切感没有方向,只有在方向明确时,这股力量才会化为前进的动力。而我正是能为这股力量指引方向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必须要先认识自己,了解我是什么样的人?


在青少年时期,我们为了确立职涯方向,最先问的问题是:「我想从事什么(What)工作?」我们有太多的选择,选择越多时却越不自由,反而会引发混乱和无助感,这就是所谓的「选择障碍」。


这世界的工作有上千上百种,我们不可能了解每一种工作的性质,因此自然而然会透过父母、老师、学长姐等旁人的建议和意见去了解,也会受到社会趋势的影响。例如,我们常会依据专利师这份工作前景相当看好这种片面信息,而决定未来的工作。接着,开始烦恼如何(How)获得这份工作?读哪所大学?念什么专?考什么证书?(请参考下方图)


这种方式的盲区在于不是由内而外,而是由外而内。由外而内注入的梦想,并不会带来热情。对工作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后,就会开始产生「Why」的自我叩问。即使努力成为了梦想的专利师,过了几年后,也可能会冒出「我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这份工作不适合我」的念头,不禁为此垂头丧气。平均每过三年,许多上班族会为了该不该离职而陷入烦恼,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这种空虚感,源自于没有从根本的问题开始问起。


我们应该反过来问,问自己想做什么工作(What)前,先问为什么(Why)。为什么这份工作会吸引我?为什么我想成为那样的人?透过自我叩问的过程,慢慢发掘自己的内在。所有的职涯探索,都必须回归到源头我身上(请参考下方图)。当问题不是由外而内的探讨,而是由内而外的延伸时,才能扎稳根基后茁壮成长。职场上大部分的上班族之所以会随波逐流,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由内而外的探索自我,而是单纯从外在的角度看事情。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同的职涯烦恼,但最终都会回归到根本问题─「我是谁?」职涯烦恼的本质,在于不知道自己真正擅长什么。来找我咨询的A和B,他们的职涯发展之所以不同,正是源于对「自我认知」的不同。


正如科学家Thomas Kuhn所说,我们得到的答案,取决于我们提出的问题。想要开始崭新的生活,就需要问自己新的问题,问自己:我是谁?、我真正向往的生活是什么?透过自我探索的过程,我们才能真正重新开始。试着透过这本书,对我抛出提问吧!诚如诗人Rainer Maria Rilke所言,如果你热爱提问并拥抱问题,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就在问题的答案里。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最多发表256个字符的评论,0/256
客服在线
客服在线帮您解答疑问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筑聊
小程序

使用小程序

公众号

使用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