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猎头产业深耕20年、审阅过数万封简历,我经常提醒客户,在找寻高端人才时,一定要小心避开蝴蝶型工作者。
我所谓的蝴蝶型工作者与DISC人格测验的定义不完全相同。 DISC的「孔雀型人格」泛指长袖善舞、喜欢社交胜于扎实工作,善用影响力与人际关系达到目的的工作者。这样的人虽然有时让人感觉太过外放,但只要在产业有一定程度的经历,能掌握工作本质,肯放权、愿意与同事搭配,仍然可以有不错的工作表现。
相较之下,蝴蝶型工作者更为脆弱。
最怕的是那种刚好站在风口上被吹到高位,一飞上去就是好几年,从没想过会有掉下来的一天。
R就是这样的案例。美国顶尖商学院毕业,出社会刚好遇到全球经济起飞的时间点,没几年当到世界级外资业务协理,在两岸关系最好的时候一跃而成中国台湾区董事总经理,年薪加奖金破千万元,每天进办公室的时间却不到3小时。白天打球、晚上吃饭喝酒都报公司帐,就这样爽爽过了10年。
R从未想过他的业绩并非来自对市场的深耕与理解,而是大环境的浪头加上那张光鲜亮丽的名片。等到两岸关系质变,公司业务量剧减,他意识到不对但已经来不及了,总部直接收掉台湾业务,他就此失业。
事实上,以R的资历与年纪,在市场上仍有相当不错的价值,他也很务实的把自己的薪水砍半再砍半,以求还有工作机会。问题是,他在风光美好的那几年靠的是众星拱月,不要说没有精进产业新知,就连本该掌握的业务人脉也七零八落。
一家原本期待R能带来高端客户的本土公司老板,实际与R跑过几次之后发现,人都能约得到面,但没有一项生意能成。因为R过去跑业务的方式靠得是风向与头衔,并未真的帮客户创造额外价值,如今大环境转变,对方当然没必要卖你人情。
类似像R这样的案例在猎人头行业中相当常见。蝴蝶展翅固然美,但要靠风够大才飞得高。飞的时候没有危机意识,没有持续进化、锻炼好翅膀,也没有时刻盯着风向转变,最后只能回到凡间。
高LQ型工作者是职场选才趋势
我在帮企业主找人才的时候,一定会避开这样的候选人。不是说他的精采简历有什么不对,重点在他是否能持续学习。拥有高LQ(Learnability Quotient,学习力商数)的人才,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LQ的概念近年来在人资产业相当受到关注。全球最大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专精人才招募与派遣的企管顧问公司万宝华(Manpower),都将LQ视为重要的人才评选指标。
根据调查,LQ高的新进员工,85%会在进入公司后的6个月内,在自己的闲暇的时间内,自主且高兴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时间。这类型员工能带给公司的价值是无形的,一开始或许专业与简历都不突出,但长期来说他们更有机会成为核心干部,替公司开疆辟土。
然而该如何评估工作者是否具备高LQ?有个有趣的线上测验可以作为评估参考。
若只从简历上来看,可以分成纵轴与横轴。纵轴代表工作者的核心职能深度,横轴代表他的跨界延伸。高LQ者不只会在专业职能上持续深化精进,也会因应工作需求横向展开不同的技能树。
根据一般经验,大部分人接手新工作通常在3个月内上手、1年内适应、3年内精通,也就是说,3年后如果没有转换其他领域,或是学习新技能,几乎可以判断这是一个低LQ工作者,即便简历再漂亮,看起来再资深,也不过就是把同一件事重复做了好几年。个人不成长,当然也不用期待他能为公司带来什么样的成长。
在AI盛行的年代,企业主在找人才时不能只看过去的丰功伟业,更应该留意人才的本质与LQ,才能持续找到对的人,替公司储备下一波成长动能。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