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毕业生张晗,用他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什么叫“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在研究生阶段,他原本也如许多同龄人一样,把房地产行业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然而,从实验室到发射现场,从实习地产公司到加入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他的选择最终驶向了完全不同的轨道。
张晗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保研进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师从吴明儿教授,开始了硕士阶段的学习。刚入学时,正赶上房地产行业仍处于高景气周期。同班许多同学都把进入大地产公司作为奋斗目标,他也不例外。彼时的他,对行业前景充满信心,投身于地产领域实习,系统了解企业运作节奏,积极准备求职简历,目标明确、行动迅速。
但与此同时,研究生活也逐渐引发他对科研的兴趣和思考。本科期间更多是以课本为中心的理论学习,而到了硕士,他开始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真正接触到工程背后的创新逻辑。他所研究的方向是“可展结构”,这种结构在空间受限的宇航器中有重要应用:发射时紧凑、入轨后展开,可以极大提升空间利用率。这个新鲜又富有挑战的研究方向,逐渐激发了他对科研的浓厚兴趣。
与地产行业快节奏、高强度、以短期结果为导向的工作氛围相比,张晗发现自己更享受在实验室与导师、同门共同思考问题、反复验证方案的过程。创新的过程虽然缓慢,却更让他感受到满足和成就感。于是他开始动摇,逐渐从地产方向“抽身”,更倾向于留在科研这条路上,深入研究自己真正热爱的课题。
2020年初,一项可展结构相关课题进入关键阶段。但受到疫情影响,实验推进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张晗主动提出将实验器材寄回家,并将家中一个房间改造成简易实验环境。他在家继续推进实验,除了每周固定参与线上组会外,还会主动向吴老师反馈进度,调整试验参数。他的主动与投入,让老师也深感欣慰。
同年5月,他随导师前往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参与现场试验。一次饭后,吴老师随口问他有没有考虑读博。这句话在他心中种下了种子。科研虽然辛苦,但能把一个小想法变成现实应用的过程,极具吸引力。从那天起,他认真思考是否该继续深造。最终,他选择了读博,并将方向锁定为可展结构。
在博士阶段,他愈发坚定了科研道路的可行性。2022年3月,他跟随团队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身参与火箭发射任务。从地面集成到最终发射,每一个步骤都严谨有序。看到自己参与设计和调试的可展结构最终随火箭升空,那一刻他内心充满震撼和骄傲。“我太熟悉那套结构了,甚至每一处细节都历历在目。”他说。也正是那一刻,他下定决心,要在这一方向继续走下去,把科研做成真正能落地的成果。
2024年博士毕业前夕,张晗将简历投向了最匹配自己研究方向的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某实验室。在面试中,他详细介绍了自己过去几年的研究内容、参与项目和个人成果,并真诚表达了希望长期投身该领域的意愿。最终,他顺利入职,延续自己热爱的科研事业。
张晗说,职业选择如同航海,可能中途多次变向,但最终要靠不断修正航向,找到最匹配的方向。他特别认同“人岗匹配”这个概念——只有当个人的能力、兴趣与岗位需求形成合适张力时,才能维持长久的成长动力。
他的经历也提醒我们:人生路径并不是一开始就写死的。地产行业曾是他实实在在努力过的方向,但他并未被原有设想束缚住,而是在实际体验中不断调整自己。当发现科研能带来更多内在满足,他勇敢转向,做出了与主流路径不同的选择。
在张晗看来,真正的能力成长需要沉淀和积累。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科研尤其如此,很多成果来自数年如一日的坚持。协作也是他在团队项目中学到的重要能力,与导师、同伴的思维碰撞常能突破个人的局限。与人同行,可以走得更远。
他说:“自我修正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对成长的尊重。人生没有完美路径,只有不断摸索和前进的可能。”
从一名准备进入地产行业的普通研究生,到如今正式成为航天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张晗的选择不只是一次转弯,更是一种价值观的确立。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找到自己真正想做、适合做的事,比盲目追随热点更重要。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