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附近有一个别墅群,名叫颐和江南,这个小区我算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当年它是绿城设计的经典中式项目之一。记得有次年会还拿这个项目当作案例讲过,不过是反面教材——因为它曾经烂尾。但说实话,整体设计还是不错的。最近得知某位领导买下了一套,裸房800多万,加上装修怎么也得900万。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我一年工资算下来差不多只能买5平米,前提是我不吃不喝。
这,就是现在建筑设计师的真实处境:责任是一辈子的,薪资却像刚出社会的小白。而在甲方、施工队眼里,我们只是“画图的”罢了。一张图纸,能值几个钱?哪怕一纸蓝图背后凝结的是几个月甚至几年苦干熬夜的结果。
更可怕的是,当下没有新项目,老项目又是无限循环的修改与返工。你辛苦交上去的成果,下一秒可能就被一句“领导不满意”打回重做;即便做完,设计费也常常被拖欠甚至拒付。项目不停地折腾,设计师却连基本的劳动尊重都得不到。
2018年我刚毕业时,房地产还算风头正盛。那时我还觉得自己走对了行业。可没想到,其实那年已经是房地产开始走下坡的起点。直到2022年,才彻底感受到断崖式的变化。建筑设计师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此:与外界脱节太久,错把稳定当常态,等到整个行业一夜变天,才发现自己早就站在了悬崖边缘。
第一,是极度不合理的薪酬机制。底薪极低,提成制度比销售还狠。你辛苦一年,年底公司一刀切,直接给你砍到只剩个“安慰奖”。无论你完成了多少项目,多少图纸,最终都逃不过“统一口径、压缩预算”那一套。
第二,是普遍存在的“学历高,性格软”。我们这一代建筑设计师,普遍学历不错,素质也不低,但却被PUA得死死的。一旦被批评几句,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不够努力?”、“是不是我该再熬一熬?”但其实,该反思的不仅是个人,而是整个制度。我们总说设计院不行,那有没有想过自己有没有勇气去争取、去说“不”?我一直佩服那个在会议上敢放鞭炮的兄弟,他才是清醒者。
第三点是领导的问题。很多设计院的中层或项目负责人,并不具备真正的管理能力。他们只会把问题往下推,把责任往外甩。一旦项目出了问题,第一反应不是解决,而是“你怎么还不会?”、“这很简单,你去学一下”。说到底,他们连方向都把握不好,谈何带团队?
第四,是“自嗨文化”。许多设计师依旧沉浸在十年前的技术美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确实,我们的技术水平不差,手上的图纸也许很漂亮,但封闭自赏,早已跟时代脱节。设计行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活,而是一个综合能力、沟通、理解商业逻辑的体系。你觉得自己牛,外面市场根本不认。
第五,也最值得警惕的,是人才断层。近几年,00后几乎看不到进入设计院的新人。大家都知道这里薪资低、加班多、前景差。一位前领导甚至说:“AI很快就能代替你们这些不思进取的设计师。”这话听着刺耳,但说到底,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主动求变,不掌握新工具、不拓展认知边界,是不是终将会被时代淘汰?
总结一下,现在离开设计院的越来越多,留下的人也越来越沉默。过去我们在里面都不敢说真话,怕被打压,怕被穿小鞋。而如今不在体制之中,就想多说几句,给那些还在苦撑的人一个提醒。
设计师不该是只会画图的机器,更不该是被动承受的“韭菜”。与其默默忍受,不如主动寻找新方向。毕竟,图纸再美,也不能支撑我们一生的尊严与生活。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