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职场资讯 > 新闻资讯 > 形式主义式开工背后隐患重重,“数字政绩”不可透支政府公信力

形式主义式开工背后隐患重重,“数字政绩”不可透支政府公信力

    发布时间:2025-07-16   来源:筑招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4785  

开工即停工现象

在一些地方,项目刚刚举行完隆重的开工仪式,机械轰鸣、彩旗飘扬、媒体报道密集,没过多久现场便人去楼空,荒草丛生。这类“开工即停工”“只为露脸”的项目现象频现,不禁让人质疑:既未准备充分,为何要仓促启动?背后到底是谁在推动,又为何屡禁不止?

 

“数字化开工”背后是政绩观扭曲

一些重大民生和产业项目原本承载着群众的期望与地方发展的重任,但有地方却将开工仪式变为一种“政绩表演”。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诸如“凑数式开工”“重复开工”“强行推进”的现象在部分地区已非个案。

例如,西部某城市一座桥梁改造项目,在2022年高调举行开工仪式,随后因前期高压线路迁改工作未完成,工程匆匆停摆,至今仍无实质进展。项目围挡封闭,内部长满杂草。据了解,该项目原计划720天完工,如今工期已过,却仍旧停滞。

一位熟悉该项目的业内人士透露,为了在集中开工仪式中“凑够数”,地方政府在前期工作尚未完成时就宣布开工,结果导致设备进场即撤,项目“走个过场”。

 

前期论证不到位,“半拉子工程”频出

不止有开工即停的情况,更多的则是论证不足、批复未到位便匆忙上马。例如,江西抚州某温泉小镇项目,前期未科学规划,也未评估实际发展潜力,便大张旗鼓启动工程、配套建设一应俱全,最终因脱离实际需求,投入打了水漂,成为典型烂尾工程。

广西柳州的地铁项目也被列为典型案例。未取得国务院正式批复前便上马建设,资金来源依靠举债融资。数年施工后仍未获批,项目因此停工,不仅带来巨大财政负担,也严重影响政府形象。

此外,一些地方还存在“重复开工”乱象。某地区春季集中开工的35个项目中,有6个曾反复举行开工仪式,甚至有个别项目三次“开工”,群众不禁质疑:“上一次开工算数吗?为什么要一而再地表演?”

 

浅尝辄止的开工风,伤害的是政府信誉

这类以“热闹”为主、以“作秀”为先的行为,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也逐步消耗了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一些重大工程从“希望工程”变成了“失望工程”,不但没有带来发展效益,反而成为社会焦点和负面典型。

苏州大学地方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刘成良指出,集中开工本应是展示地方发展活力的窗口,但若过分追求项目数量,忽视质量和可持续性,反而会适得其反。广西行政学院专家也指出,一些官员对“是否开工”过于执着,热衷于“造政绩”,却不愿花时间深耕项目落地,实质反映了“浮在表面”的工作态度。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魏万青强调,当前地方考核仍普遍偏重开工数量与进度排名,导致部分政府部门陷入“数字崇拜”,忽略了项目长远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顶层设计亟需纠偏,考核体系必须转型

一些基层干部也直言,在“上级比拼”氛围中,项目被强行推进,目标被硬性压实,导致基层干部只能“硬着头皮凑进度”。而上级部门往往只看项目是否开工,却很少问项目能否按期建成并发挥效益。

此外,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也助长了这一乱象。许多部门各自为政、缺乏联动,导致重复开工、蛮干上马等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广西财经学院教授许露元指出,项目备案流程仍存在漏洞,容易掩盖真实进度。同时,部分地区监管偏软,“提示式”监督常代替“问责式”治理。

 

根治“政绩开工”,须用硬措施、实手段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杜绝此类“开工作秀”提供了制度抓手。相关专家建议,以此为契机,推动绩效考核从“重数量”向“重成效”转变,对数据造假、资源浪费等行为绝不姑息。

魏万青等专家呼吁,修正当前“数字导向”的政绩观,应减少对“开工数”“签约率”等粗放性指标的依赖,更加重视项目推进质量、运营效率与群众满意度。

在项目监管上,应建立可追溯、透明化的管理平台,确保全周期动态跟踪。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重大项目实施独立审计与实地抽查,并加强纪检、审计等部门协作,对弄虚作假者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拒绝数字泡沫,回归实干初心

集中开工本是提振地方信心、展示建设成效的有效方式,但若沦为“刷数据”的舞台,最终只会败坏民心、透支信用。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的项目推进,也需要正本清源的政绩观引导。

唯有严肃问责机制、健全监督体系、回归群众需求,才能真正让项目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引擎”,而不是虚假的“政绩工程”。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最多发表256个字符的评论,0/256
客服在线
客服在线帮您解答疑问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筑聊
小程序

使用小程序

公众号

使用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