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职场资讯 > 房地产资讯 > 保利公寓变写字楼?揭秘保利首铸天际退房事件始末

保利公寓变写字楼?揭秘保利首铸天际退房事件始末

    发布时间:2025-07-17   来源:筑招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6628  

保利首铸天际退房

2019年5月,保利发展尚未坐稳“地产一哥”宝座,便在东莞万江临江板块斥资30亿元拿下了一宗颇具战略意义的优质地块,楼面价高达14115元/㎡。作为央企代表之一,保利的大手笔不仅代表资金实力,更被市场解读为该区域价值走向的重要信号。

 

拿地后,保利迅速牵手首铸集团,强强联手推出其高端“天字系”产品——保利首铸天际。项目雄心勃勃地规划了13栋楼,其中1至5栋为住宅产品,6至13栋则为办公和商业用途。这是一个集住宅、商业、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地标项目。

 

按照土地出让协议,商业部分100%的面积需要由开发商自持至少两年,也就是说在一定年限内,这部分物业不得对外出售。

 

市场狂热,住宅部分一日售罄

2020年,东莞房地产市场炽热程度空前,楼市价格屡创新高。保利首铸天际于年底迎来首批住宅开盘,1至4栋推出的高层江景房,备案价介于4万元至4.5万元/㎡之间。在央企光环与市场疯狂氛围的双重加持下,800余套江景住宅在开盘当天被一抢而空,现场火爆至极,可谓人潮汹涌、锣鼓喧天。

这一波热销极大提振了项目方信心。2021年中,住宅基本售罄后,营销焦点迅速转移至6号楼——一栋45层高的商业楼,被精心包装为“稀缺江景公寓”,以全新面貌重装上市。

 

“假公寓”盛装亮相,价格极具诱惑

6号楼的宣传堪称华丽,不仅有顶层云端泳池、三层专属图书馆等高端配置,最令人心动的是价格:仅需2万元/㎡起。相比前期住宅价格几乎“腰斩”,一下击中了市场“捡漏”心理。

很多购房者在央企背书、豪华包装与价格优势面前放下戒心,迅速出手。几个月内,该栋“公寓”去化率超过九成,大量资金涌入。但令人不安的是,这座“公寓”始终没有取得预售证。

 

土地性质存疑,迟迟无法交房

事实上,6号楼根本不具备成为住宅或公寓的法律基础。根据出让合同,它属于写字楼用地,土地性质明确,不允许进行分割销售或变更为公寓产品。也就是说,开发商根本无法给购房者办理产权证书,未来也无法正常交房。

尽管没有预售证,开发商仍以“购房协议”形式收取大额购房款。许多购房者在央企品牌与销售话术的影响下,缴纳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首付款,期待2024年如约收房。

 

“交不了房”,保利主动建议退房

到了约定交房时间,购房者却迟迟没有接到任何关于交付的通知。部分业主开始主动联系保利,询问交楼安排,不料却等来了一个颇为“意外”的回应——建议退房。

更让人错愕的是,保利对于退房的响应异常“爽快”,几乎是“秒批”。没有拖延,没有扯皮,要求退房的购房者几乎都被顺利退款。对于原本极难维权的业主来说,这种“秒退”操作令他们惊讶甚至感激。

 

原来是“无证销售”+“市场下行”双重驱动

随着越来越多业主了解内幕,事情逐渐水落石出。保利所谓的“公寓”本质上就是无法分割产权的写字楼,完全不具备住宅属性。如今市场已非三年前的“买啥涨啥”,大量业主在风险暴露后纷纷选择退房。

而此时的保利似乎也乐得配合。因为相比三年前的高点,东莞楼市早已进入低谷,项目住宅价格已从4万元/㎡跌至不到3万元/㎡,跌幅超过25%。若此时强行交房,不仅面临维权潮,房企声誉也将受损;而主动退款,反而能“体面收场”。

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局面:三年前在市场高点冲动“接盘”的购房者,如今竟因开发商的违规操作成功全身而退,不仅保住了本金,还躲过了楼市暴跌的巨大亏损。

 

开发商“无息融资”操作堪称经典

不少人注意到,保利此举虽看似“宽厚”,但背后暗藏精妙财技。自2021年销售开始至2024年主动退款,这笔高达数亿元的购房款在开发商手中运作了近三年,无需支付任何利息成本。

更重要的是,在楼市下行、流动性紧张的当下,能持有这么一笔巨额“无息流动资金”,对于任何一家房企来说,都是一种宝贵资源。与其被骂“央企烂尾”,不如体面退款、一退了之。

这一操作既维护了企业形象,又规避了高风险的交房义务,还最大限度地盘活了资金,可谓是“面子里子两手抓,两手都硬”。

 

维权与索赔:退房容易,补偿免谈

当然,部分业主并不甘心。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销售欺诈”,要求保利赔偿误工损失、财务利息等额外损失,但开发商态度强硬,明确表示不会支付任何额外补偿。

这也反映出当前楼市买卖博弈的微妙变化——在市场下行期,开发商不再拥有绝对主动权,购房者的话语权和维权意愿显著上升。

 

一场灰色交易的反向“皆大欢喜”

最终,这场原本可能引发剧烈维权的“无证销售事件”,在楼市寒冬的背景下被包装成一场另类“双赢”:

对购房者而言,躲过暴跌、全身而退,是意外之喜;

对保利而言,无息融资三年、全身而退,是理性选择。

但这场“喜剧”的背后,其实是对整个房地产行业混乱逻辑的一次冷嘲热讽。原本违规操作的项目,竟意外成了买房者的“避风港”,这是对市场理性的一种反讽。

 

尾声:浮木还是暗礁?

这场退房风波本应是房企违规销售的典型案例,却因市场变化而演变成一场“意外解套”的幸存故事。它不仅反映出楼市深度调整期的混乱状态,也揭示了央企在巨大压力下的应对方式。

当潮水退去,不仅能看清谁在裸泳,也会发现,有时候违规的礁石,也能成为部分购房者命运中的“浮木”。

这不是市场的胜利,更不是规则的成功,而是一段资本与运气交错的冷峻寓言。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最多发表256个字符的评论,0/256
客服在线
客服在线帮您解答疑问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筑聊
小程序

使用小程序

公众号

使用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