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有人欢天喜地走进职场,也有人陷入考研、考公与就业的反复拉扯中。尤其是财会、审计、金融专业的同学,在“读研”“就业”“考公”几条路之间徘徊不断,“人在曹营心在汉”几乎成了常态。选择太多、机会有限、时间宝贵,而真正让人焦虑的,不是选错,而是始终没有选定。
不少同学在考研一战失败后,不愿接受现实,也没有二战的准备,便仓促进入事务所实习,希望“先就业,再择业”。但真正走进事务所,才发现环境压抑、薪资不高、生活节奏快,CPA科目又迟迟没进展,心里积压的不满便一股脑爆发出来。
对岗位不满意、对考试无信心、对未来无方向……这时候“考研”“考公”的念头又开始蠢蠢欲动。然而一边做着事务所的审计项目,一边偷偷刷题准备考试,时间和精力都被严重分散,结果是什么都做不好,陷入一种“哪条路都走不通”的精神内耗。
“本科就业还是读研”是困扰很多同学的第一道坎。一战、二战都失败,是否应该彻底放弃读研梦?现实很简单——如果两次考研都没成,说明竞争力不够强,不如回归现实,利用CPA备考提升专业能力。
对财会专业来说,事务所的确是最现实的路径。不管你是否考研成功,是否考公上岸,有没有背景,只要通过几门CPA科目,进入事务所并不难。而事务所又是未来转型的一个跳板,可以帮助你逐步从审计转向企业财务、投行、咨询,甚至走管理路线。
有不少人毕业时选择事务所,几年后拿到CPA证书,再回头考公或考编,不仅岗位选择更多,而且竞争力更强。社会不是学校,讲究的是顺序、节奏和执行力。先积累,再突围,是更现实的策略。
很多人质疑:考研考公失败后为什么大家都涌进事务所?因为在校期间若没有优质企业实习经历,企业财务岗对你是关闭的;而事务所门槛相对较低,即便没有实习经历,只要通过CPA一两门就能获得入场机会。
本质上,事务所是财会专业的“入门券”和“二次机会”。它不是理想终点,但却是现实起点。想清楚这个逻辑,就不会再因为“降级就业”而感到不甘心。
1)进入事务所后,不要急于否定一切。这也是对自己能力、抗压、时间管理、项目执行力等全方位的历练平台。工作1-3年后,可以考虑以下几条路径:
2)转企业财务岗:这是最常见的跳转路线,特别是一些大企业更青睐有审计经验的财务人员。
3)考完CPA再跳槽:有证书在手,选择面会更广,薪酬也更有保障。
4)在职读研:提升学历和平台,弥补全日制读研的遗憾。
5)再考公:有实战经验和证书支持,二次上岸成功率更高。
解决方案很简单:在正确的时间,做对的事,全力以赴,不回头看。选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把当下那条路走到了极致。只喊口号、不执行,是最危险的状态。
适合还在迷茫、或需要整体规划的同学。可以从学历、实习经历、证书进展、年龄等维度评估你的当下竞争力,提供具体建议,例如:
是继续考研、考公,还是马上就业?
应该走企业财务,还是先进入事务所打基础?
简历是否匹配目标岗位?需要怎么优化?
适合已经有目标的同学,比如:“我有两门CPA,想进四大事务所,需要怎么准备?”、“目前在事务所工作,能否跳到甲方财务?”这类具体问题可以高效答复,帮助你精准落地。
针对不同岗位的要求,我们可以提供简历结构优化、内容重写、岗位适配建议。例如:
• 应聘事务所:突出CPA进度、项目经历、抗压能力;
• 应聘企业财务:强调数据处理、成本核算、财务分析等技能;
• 考公落榜转社招:如何解释空档期,如何证明实战能力等。
• 不只是改格式,而是围绕你的职业目标,精准打磨,提升通过率。
筑招网小编最后想说的是:财会审计金融类专业的职业路,从不只有一条。你可以考研、可以就业、可以考公,也可以反复尝试。但关键是:每一次尝试都要专注当下,全力以赴,别在纠结中消耗自己。
选错可以重来,但反复横跳、精神内耗,只会让你原地踏步。
先搞清楚自己的底牌,再选定一个方向,执行到底。
记住一句话:怎么选都行,别陷入精神内耗!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