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建筑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企业感叹“招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从业者却抱怨“找不到工作”。工程圈陷入一种两难的局面,仿佛形成了一个奇怪的闭环——既缺人又没人用,既有岗位又无人合适。
这种现象的背后,折射的是整个行业生态正在深刻变化。其实,这种困境不仅仅存在于建筑行业,很多传统行业都处在同样的转型阵痛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人选择抱怨,有些人则在逆境中努力转型、提升能力,还有一些人误入歧途,靠擦边内容博取眼球。
但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工作到底有没有”,而在于很多人还没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我们可以从几个群体入手,看清这个行业为什么陷入如今的困局,以及我们该怎么做。
过去的建筑行业火爆到什么程度?一个岗位可能有三五个“南郭先生”,无证上岗、关系户领着与自身能力严重不符的工资,一抓一大把。
行业好时,这些人或许还能混口饭吃,但当市场冷却、竞争加剧之后,真正有能力、有资质的人才能站得住脚。所谓“裸泳者”,就是那些长期缺乏实际能力积累、没有专业证书的人。
潮水退去后,这群人开始频繁失业、求职屡屡碰壁。可这并不是行业的问题,而是长期靠“混”维持的那套生存逻辑失效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凭本事吃饭才是硬道理。
最近一位多年从事质检和安全管理的朋友找我帮他招人,需求看起来并不高:要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几个基础岗位。我在多个招聘群和朋友圈发布后,很快收到了不少简历。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应聘者的期望薪资、岗位定位,明显脱离了当前市场行情。他们习惯了过去项目多、薪资高、节假日全的工作状态,现在遇到的都是“小项目+低预算”的组合,自然心理上难以接受。
当前小型项目居多,利润空间本就有限,项目管理人员也只能尽量“多岗合一”,常见的就是所谓“5人干3人活”的配置。这意味着企业在成本控制上会更谨慎,对求职者的综合能力要求也更高。
有些人还停留在“我只做一个方向”的思维模式,而现在的用人单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能跑现场、管施工,又懂资料、预算、协调。有本事的人,老板自然愿意掏钱。
许多做了一辈子工地的老工程人,在市场紧缩期逐步被边缘化。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既缺乏社招经验,又工资高、适应性差。
这些人过往依赖的,是“熟人推荐”或者老项目团队内部调动。但现在项目减少、企业压缩团队,这些渠道逐渐失效。再加上新一代从业者不断进入市场,经验再丰富,如果不会适应新的流程、软件或成本体系,也会被边缘化。
他们需要明白:年纪不是问题,能力适配才是关键。不能单靠“资历”说话,更不能抗拒薪资调整。能否根据市场现实重新定位自己,决定了他们是否还有第二春。
当年行业红火时,很多人通过亲戚、朋友“走后门”进入项目管理岗位,甩掉工具、扔掉技能,摇身一变成了“管理人员”。这样的角色转换过于仓促,也缺乏真正的技术积淀。
靠山吃饭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当大项目锐减,背后的“老领导”退隐,这群靠关系吃饭的人也纷纷落水。他们没有技能支撑、难以适应新的项目管理模式,只能在迷茫和抱怨中逐渐退出舞台。
有人问:“现在的工作真有那么难找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工作不是没有,而是对能力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了。
如果你能做到土建、安装、安全、资料一体化操作,甚至懂一些造价控制,那你就是“项目里的宝”,老板不愿放你走。那些早早意识到“单一技能不可持续”的人,已经在备考一级建造师、消防工程师、安全工程师、造价师等多个证书,为未来多备几条路。
想清楚一点:这个行业不会消失,但低水平的岗位一定会被逐步淘汰。市场不等人,你要么进步、要么出局。
对所有身在迷茫区的工程人来说,最实在的出路就是“多学、多考、多动手”。
证书,是你能在行业中占据位置的门票;技能,是你在团队中不可或缺的资本。别再幻想轻松工作高薪回报的时代,脚踏实地学点真本事,才不会在下一次调整中被淘汰。
趁现在还有岗位、还有精力,不如静下心来盘点一下自己的职业技能和证书储备。你需要问问自己:如果公司明天裁员,我凭什么能留下?如果离职了,我还能靠什么让下一个老板看中我?
工程行业的变化已是不可逆的趋势,市场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玩法失效了。现在比拼的是综合能力、学习力与适应力。
我们做工程的人,从来不怕吃苦。真正能留下来的,是那些能抗、能学、能变的人。
别让自己一直在“等市场好转”的幻想中浪费时间。主动改变,才有机会改变命运。
总结一句话: 努力从来不会白费,转型也不叫投降。只要你真有本事,哪里都有你的位置。
延伸阅读:大批工程人失业,投简历如石沉大海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