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职场资讯 > 工程师职场资讯 > 造价工程师的突围之路:行业寒冬中的生存现状与未来出路

造价工程师的突围之路:行业寒冬中的生存现状与未来出路

    发布时间:2025-07-20   来源:筑招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5529  

造价工程师职业出路

曾几何时,房地产行业风光无限,人人争抢跳槽机会,“台风来的时候猪都会飞”这句话成为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彼时,地产不仅代表着高薪,也象征着体面的职业光环,咨询行业里但凡有学历和经验的专业人士,都争相涌入地产公司。相比在咨询公司加班加点、压力山大,在地产公司的日子似乎显得既轻松又体面。然而,从2021年5月起,蓝光发展率先爆雷,随后宝能、恒大、华夏幸福、绿地、融创、世茂等相继陷入债务危机,2023年8月碧桂园的爆雷更是标志着民营房企的全面退潮。随着地产泡沫破裂,建筑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作为下游紧密依赖项目启动的造价咨询行业也不可避免地被席卷其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越是市场不景气,行业竞争就越加剧烈。造价咨询公司之间为了生存不得不卷入价格战的泥潭,服务报价一降再降,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一些项目的造价咨询费用甚至不足监理服务费的十分之一,比如一个项目的监理费用可以达到300万元,而造价咨询服务费却只有30万元左右。这已不是个案,而是行业常态。回望2009年,彼时控制价编制和结算审核的收费还能按2007年的文件标准打个八折执行,如今十四年过去,指导文件仍未更新,而行业执行标准已降至三折甚至更低。这种倒挂的定价逻辑,使得造价工程师在高强度付出和高专业要求的同时,获得的回报却越来越少。

 

行业从业人员对此有着切肤之痛。一位朋友讲述,他们公司最近招聘两个驻场造价人员,竟然收到了三百多份简历。三百人抢两个岗位,这样的竞争可谓惨烈。而参与竞争的不乏行业老兵,一位曾合作过的成本负责人,年过五十,微信问他图纸如何画,过几天又发来消息询问是否还在招人,投了不少简历却一直没有回应。或许不是能力不够,只是“年龄”成了求职之路上的障碍。

 

这种现象并不孤立。一位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房地产公司,本以为是迈入理想职业的开始,却因行业裁员潮而被迫离职。随后,她进入设计院做造价咨询,月薪仅四千多元,由于不熟悉算量软件与组价流程,最终选择了离开。从高起点跌落到行业底层,即便是名校出身也无力扭转局面。也有人彻底转行,离开造价行业,选择了创业,在学校门口开起了主打特色馅料的包子铺,小龙虾包、红烧肉包、辣椒炒肉包应有尽有,竟然也干得风生水起。

 

当行业的光环褪去,昔日令人艳羡的职业不再是“金饭碗”,现实的落差让许多造价人员陷入迷茫。想起曾经在济钢附近工作的岁月,那时机器轰鸣、钢花四溅,是无数人梦想的就业圣地。而今的济钢,早已被时代淘汰,留下的只有破败与沉寂。一代巨头的消逝,让人不禁反思,个人的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究竟能掌握多少。

 

有人说,乔丹之所以伟大,不只是因为努力,更因为他出生在了篮球盛行、体育强国的美国。如果他出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也许成就的不是篮球,而是画笔。同样地,我们所处的行业、时代、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轨迹起着决定性作用。记者周轶君曾采访做私人财富管理的朋友,询问“什么样的人能赚大钱”,对方回答:三种人,一是靠发明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二是继承遗产者,三是在高端机构做专业工作的“高级打工人”。这三类人的共同点,就是“幸运”。运气虽然无法控制,但我们依然要努力,让自己的选择配得上好运。

 

身处造价行业的我们,如今面对的不仅是行业的寒潮,更是对职业信念与个人价值的拷问。在这动荡与转型之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稳住心态、持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个人生活角度看,不必过度焦虑。“太阳下山有月光,月亮落下有朝阳。”生活不会一直向下,黑夜终将过去。很多事情,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不必让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焦虑左右现在的步伐。

 

从个人成长角度看,要重塑对造价职业的信心。依据“1万小时定律”,每一个行业的专家都来源于长期的坚持与练习。想成为造价行业的佼佼者,必须通过持续性的训练积累真本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第一,聚焦细分领域,形成个人标签。根据自身积累和项目经历,明确自己擅长的是住宅、公建、医院、工业厂房还是轨道交通,从项目类型上进行差异化深耕,避免在低价竞争中迷失方向。

 

第二,转型为复合型人才。现如今的造价行业早已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工作,法律法规、工程合同、招投标管理、甚至BIM、数据建模等新型技能都成为企业需求的重要参考。融合商法知识、提升沟通能力,有助于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打造个人知识数据库。在项目工作中,系统收集并积累各类造价指标、市场价格、材料信息价、劳务分包价格等,构建属于自己的成本数据池,不仅能提升效率,也能增强在甲方或投标中的专业话语权。

 

第四,重视总结与输出。日常项目经验不应仅停留在“做过”,而要在“总结-优化-反思”的循环中不断打磨,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比如熟悉施工工艺、各类成本构成、清单与定额的适用范围等,这些专业功底才是未来在行业站稳脚跟的底气。

 

尽管我们无法左右时代的浪潮,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划桨。造价行业是否还有未来?也许答案并不乐观,但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在困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口。认清现实,不失信念,在寒冬中积蓄力量,也许春天来的时候,你已经不是那个任人挑选的求职者,而是那个被主动邀约的专家型人才。这是一个需要沉下心来修炼内功的时代,也是一个属于“自救者”的时代。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最多发表256个字符的评论,0/256
客服在线
客服在线帮您解答疑问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筑聊
小程序

使用小程序

公众号

使用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