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设计行业求职时,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情况:简历写得规规矩矩,项目经历一笔带过;面试中HR一问:“有没有参与施工图设计经验?”你立刻诚实回答:“这个我没做过,但我愿意学。”结果呢?HR客气地点头微笑,回头就把你的简历放进了“谢谢参与”的文件夹。
你好,我是筑招网小编,一名职场教练,也是一人公司的创始人。这些年,我辅导过上千位求职者,其中不少是建筑、规划、室内设计专业的年轻人。很多人,特别是应届生,在找工作时“太老实”,而这,恰恰是他们求职路上的最大障碍。
你要明白,找工作不是考试,而是一场“信任营销”。你不是来证明自己什么都不会,而是来“说服对方相信你值得培养”。在这个行业里,建筑设计院、事务所、开发商单位招人,看中的从来不只是你的图画得多好,而是你有没有“像个可以被立即使用的设计师”。
我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去年,我辅导了一个来自某985院校的建筑学应届毕业生,她在校期间参与过几个竞赛项目,还协助导师做了两次施工图深化,但她的简历只写了“参与学生竞赛若干”。我问她为什么不写得详细点,她说:“怕人家觉得我项目太水。”
后来我帮她把简历中的项目包装了一下,把“协助绘制施工图”调整为“独立完成办公楼立面深化图纸,并参与节点细化方案探讨”;把“竞赛参赛经历”转化为“负责团队方案深化与展示图制作,获得省级二等奖”,再加上一些具体的数据支撑。结果三天后,她就收到了北京一家知名事务所的面试邀请,最终成功入职。
在建筑行业,实习机会、竞赛经历、校内项目都是你宝贵的“素材”。你要做的,是把这些经历提炼出跟岗位匹配的能力标签,比如“节点设计能力”“方案汇报能力”“团队协作”“材料认知”……哪怕你只是做了学校的建筑模型,也可以说你在“实践中提升了构造理解与建筑空间表达能力”。
记住:简历写出来不是给自己看的,是让HR在30秒内判断你是否值得聊一聊。你可以老实做人,但表达不能太“实诚”。
还有一个案例。4月份,我辅导了一位男生,毕业于普通一本,没什么实习,全靠课堂作业和一些零散的建模经验。他面试总是卡壳,HR一问他做过哪些项目,他就说“我没有太多经验,主要是上课内容”。听得我都替他捏把汗。
我帮他把课设案例用STAR法则讲了一遍:情境(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结果(Result)。比如他做的一个“乡村图书馆设计”,我们提炼成“结合村落肌理与儿童行为习惯,独立完成方案构思及空间草图,最终入选校内优秀课设展览”。就这么一改,他讲得有模有样,HR也听得津津有味,没几轮就拿下offer。
你要明白,设计行业不是靠考试分数来打分的,而是靠“你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你能不能在短时间内让人觉得你“像个能干活的人”?这就是求职的核心。
你可能会说:“但我没有正式实习。”这年头谁还在等公司机会?完全可以自己做项目。比如,你可以自己画一套“城市口袋公园方案”,放上自己的模型图、分析图、材料说明,传到Behance或者公众号。这就是你的“实战案例”。
你甚至可以做一个AI辅助建模指南、一个建筑师的Notion资料库、一个讲建筑软件效率的短视频……这些都能成为你简历上的“项目经验”。
还有一点,在建筑设计行业,校友资源和行业圈层非常重要。你想进某家事务所,不妨提前研究他们的风格、项目类型,做个类似的个人作品集,并在作品集中写一句:“此项目风格参考XXX事务所2023年项目‘城市之眼’”。潜台词就是:“我懂你们的风格,我是你们的人。”
很多HR其实就是带着这个心理筛人——你像不像他们团队的一份子。
最后送你一句话:建筑行业的求职,不奖励最老实的人,而是奖励最懂表达的人。
靠谱,不等于什么都照实说;靠谱,是懂得讲什么、藏什么、怎么讲。
与其一开始就摆出“我是新人请多包涵”的姿态,不如自信一点,展示你最好的一面。
只要你愿意去优化简历、演练面试、精修作品集,把自己打磨到“像个专业人”,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
愿你早日入职心仪的设计公司。求职不必太老实,先混进去,再成长。设计圈,不缺才华,但缺会说话的设计师。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