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工行业,很多人一谈到“离职”,就像碰到雷区一样紧张。跳槽多了怕被贴上“吃不了苦”“没抗压能力”“职业方向不明确”的标签,但离职真的那么可怕吗?其实不然。只要心态摆正、方向明确,换工作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走向更好职业阶段的开始。
这是一个真实的施工行业故事:一年内换了三份工作,但每一份都走得有声有色,工作越换越好。如果你正犹豫要不要离职,不妨看看这个案例,也许能给你带来启发。
当你开始频繁对工作产生厌倦,别急着压抑情绪。先认真问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让你不想干了?是每天重复机械的打卡施工?是现场负责人永远只会催进度、却从不配合协调?还是办公室会议开不完、沟通成本奇高、项目明明有问题却没人愿意讲?也可能你对自己不满意,觉得能力得不到发挥。
建议你试着把这些让你不爽的地方列下来,每一项打个痛苦指数,再深入分析这些痛苦背后,你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我硕士毕业回国后,第一份工作是进了一家中型建筑装饰企业做项目管理。说实话,这家公司流程还算灵活,没有严格打卡制度,平时提什么施工优化建议,老板也鼓励去试。但问题来了,我主张用更现代化的施工方法,被认为“太理想主义”;我提用BIM来提前解决图纸冲突,现场的人却觉得是多此一举。
慢慢地我发现,公司很多人根本不想改进流程,只想按老套路混日子。最让我崩溃的是,那位所谓“经验丰富”的总工,每次例会不是讲笑话就是讲自己年轻时候干项目有多拼,说到底就是情绪管理极差、脾气还大。他最喜欢让人加班做汇报,还毫无逻辑地一改再改。我待了两个星期,果断走人。
说来也巧,我辞职后不到三天就拿到新offer,而且只投了一个岗位。这是一家大型施工总承包公司,项目遍布全国。我应聘的是“施工计划工程师”,虽然职称听起来没那么洋气,但起薪比上家高很多,年终奖也不错。
进公司第一周就觉得氛围有问题。办公室弥漫着“丧文化”,几个老同事天天开玩笑说“我准备辞职了”,一个月内走了好几个老员工。我直属领导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执行型经理,干练、有条理,也很会保护团队。
可惜好景不长,他转调去了另一个区域项目。从他走的那天起,整个项目管理就像散了架。我开始被安排做大量提案:施工组织设计反复修改,计划调整不断推翻,好不容易敲定,甲方一句话又全部打回重做。创意和逻辑被榨干,毫无成就感。
有时候一个施工会开到晚上10点都没有结论,大家坐在会议室互相甩锅,像极了宫斗剧里的权谋博弈。不同部门之间天天勾心斗角,谁多说一句都可能被背后使绊子。原来的团队一个个离职,到后来只剩我自己在扛。我清楚地知道:再不走,迟早也会被内耗拖垮。
虽然这份工作时间不长,但我学到了太多:如何应对甲方、怎么带施工班组、怎么梳理施工节点、做工程量计划、解决突发安全问题……这些都是宝贵经验。但我真的不想每天陷在无限提案和拉帮结派中,也不想在会议桌上看人脸色。所以我主动递了辞呈。我告诉自己:我的人生要搭手扶梯,不是走楼梯慢慢熬。
辞职前我也挣扎过。上一份虽然问题多,但起码能准时下班,离家不远,工作强度不算高,没人约束。虽然项目总是被搁置,但我每月的绩效奖金从没少拿。
但有个声音一直提醒我:“你就甘愿待在这种安逸但没有成长的环境里吗?”我清楚这份工作不会让我的职业能力更上一层楼,只会越来越麻木。于是我在纠结中默默投了一个岗位。
这次是一家全国性连锁的建筑科技公司,主营模块化建筑和绿色施工。我当时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面试,结果两周后才发现HR早就联系我。我再次问自己:要继续原地踏步,还是勇敢去试试新方向?我选择后者。
后来我顺利拿到offer。我很庆幸当时没有因为“还可以忍”而放弃探索,没有错过这次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事实上,我的职业起点并不是做施工管理,我大学学的是材料专业,第一份工作是做产品外贸。但正是因为我不断往内心深挖,一步步去了解自己真正想做什么,才走到今天这个阶段。
在施工行业,“稳定”一直被过度神话,似乎干一份工作干上十年就是忠诚、就是本事。但真相是:在错误的地方坚持,只会让你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
离职并不可耻,真正该反思的是你是否真的愿意面对自己的职业问题。当你明知项目没有成长空间,同事之间充满内耗,管理层不愿变革,而你每天只是重复机械任务时,是不是也该停下来问问自己:我还能在这里获得什么?
不要让“稳定”变成你安于现状的借口,更不要因为怕跳槽留下空白,就永远困在不喜欢的环境中。只要你有清晰的目标,有评估的能力,离职本身就可以成为职业升级的一部分。
最后,请记住一句话:
“真正的离职,从不是离开公司,而是离开不适合自己的状态。”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