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牌转型逐渐成为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关键环节的当下,推动品牌再造不仅仅是市场部的工作,更是一场全公司的系统性变革。然而,许多企业在执行品牌战略时却遭遇停滞,原因常常不在策略本身,而在于内部阻力,尤其是那些被称为“反改革派”的同仁。
品牌再造不是终点,而是新阶段的起点。品牌的定位、视觉识别系统、企业传播语言更新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全公司上下对品牌价值形成共识,并真正落地执行。本文将以建筑行业为背景,结合多个真实情境,提出三大关键路径,帮助企业突破内部障碍,实现品牌战略的真正落地。
一、转化认知阻力:如何说服反改革派?
在建筑企业中,“反改革派”可能来自生产、设计、工程管理等部门。这类员工通常在技术专业上经验丰富,但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认同。他们未必公开反对,但可能冷处理、消极配合、不断质疑,给品牌推进造成持续的隐性阻力。
这种情况在企业内部并不罕见。我们就曾在一家施工总承包企业中遇到,现场工程负责人表示:“我们天天跟钢筋水泥打交道,品牌那是甲方的事,跟我们没关系。”
对于这类认知差异,企业领导者需清楚意识到,反改革派并不一定出于恶意,而往往是缺乏参与感、不了解品牌战略背后的商业逻辑。
领导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促成认知转变:
1)判断品牌负责人是否具备足够的资历与影响力,可与业务部门平等对话;
2)借助人力资源部门或企业文化主管,以“文化驱动”代替“任务压迫”;
3)与关键反对者进行一对一沟通,倾听他们的顾虑与需求,建立信任;
4)将品牌执行结果与部门KPI挂钩,并与绩效激励体系对齐。
当工程部门因配合品牌新形象展示标准、获得甲方好评时,企业应立刻予以表彰与物质奖励。以实绩为依据,用示范效应带动团队氛围,是破除内部冷漠的关键。
二、动员全公司支持:如何稳定人心与舆情?
品牌再造若要成功,不能只靠上层设计,必须依靠整个组织的协同。建筑企业项目分布广泛,从总部到分公司、从现场到设计、从商务到行政,如何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统一动作,成为品牌战略成败的分水岭。
星巴克前CEO霍华·舒尔茨2008年再次出任CEO时推动的品牌转型行动提供了重要借鉴。他没有急于对外宣布改革计划,而是先稳住内部:
1)先与各区域负责人沟通改革愿景;
2)要求部门领导思考如何向团队解释政策变化;
3)召开全员大会形成共识,再逐步向外界释出信息。
在建筑企业中,可以通过“品牌共创工作坊”的形式让一线员工参与品牌执行方案的设计,增强归属感。即使核心策略已拟定,仍应设计一定的反馈机制,让各部门有机会表达观点,提升接受度。
此外,每一次品牌落地动作(如换装新制服、优化工地围挡形象、更新企业标识等),都应在内部充分沟通,辅以QA问答包、对标案例、媒体发布安排等,确保“每一线的变化都有解释,每一份期待都被接住”。
三、长期执行策略:如何灵活应对变化?
建筑企业的品牌再造项目往往周期较长,短则一年,长则三到五年。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快速变化,技术更新、政策调整、客户需求转变等都可能冲击原有规划。面对这种情况,更应以“动态管理”代替“静态计划”。
领导者需要明白,所谓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蓝图,而是根据现况调整的行动系统。建议企业建立以下机制:
1)每年召开一次品牌策略检讨会,检视行动计划与实际成果;
2)每季度评估品牌关键指标(如客户认知度、投标中标率提升、项目满意度等);
3)启动“品牌风险雷达”机制,捕捉外部变化信号并快速修正。
最重要的是,品牌不只是市场部的事,而是全公司的文化共识、客户体验与战略表达。它可能体现在施工质量、也可能落实于客户接待话术中。因此,品牌再造本质上是组织协同力的升级,而非表象的翻新。
在品牌战略推进过程中,面对内部阻力并非坏事,它提醒企业必须更深入地建立组织共识、更系统地规划沟通策略。对于建筑行业而言,更要结合自身项目制、区域化、专业化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品牌执行路径。
从说服反改革派、稳定人心到灵活调整,品牌才有可能真正从口号落地为企业的生产力。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