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设计院“劝退”的声音越来越多,尤其在社交平台和建筑职场论坛上,设计行业成了“高学历低回报”的典型代表。不少人调侃:干设计院,不如送外卖。那么,设计院到底有多“难熬”?以下几条,是很多“过来人”心中的血泪总结。
设计院的工资,在很多人看来并不低——但那是没扣五险一金前、没加班前、没被压预算前的数据。真正的“到手”工资,经常是“北上广深社畜底线”的代名词。
而且,薪资结构复杂,绩效拖欠、奖金遥遥无期、年终奖靠运气。不少刚毕业的设计新人,看到月薪还没骑手多,直呼“高考毁我一生”。关键是,外卖员不仅收入稳定,连社保都齐全,工作时间还灵活,搞得读了四年大学的设计生有些尴尬。
在设计院,紧急任务是常态。客户一句“尽快”,就能掀起整个办公室的加班海啸。项目临时变更、图纸反复返工、节假日前“突袭”下发任务……别说准时下班,连按时吃饭都成了奢望。
最恐怖的是周五发任务,要求周一交。周末休息成了“传说”,项目经理一句“抓紧搞一下”,你就得带着电脑回家“陪图纸过周末”。
每年年初的誓师大会上,领导讲得热血沸腾,画着行业蓝图、公司愿景,许诺今年一定“丰收”。年中开始打太极,说“要理性看待行业形势”。到了年底,终于亮出真相:“公司没盈利,奖金打水漂。”
这三部曲,年年上演。有些设计师调侃:入职前是热血少年,三年后变成财务自由的梦想破灭者。
尤其是铁路、水利、市政、电力等专业的设计院,出差那是家常便饭。今天湖南,明天青海,下周新疆,行李箱根本不舍得拆。很多人调侃:“我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
而出差补贴呢?算得精细,还经常被压后发,住宿标准低得惊人。一线城市开个标间都可能超预算,不少人干脆自费住个像样点儿的宾馆。心累不说,身体也熬坏了。
很多老一辈设计师曾引以为豪的“技术话语权”,如今早已风光不再。设计院的地位在整个工程体系中不断被边缘化。甲方越来越强势,动不动就指点设计方案;施工单位瞧不上设计图纸,按自己经验修改施工,出了问题还甩锅给设计。
在一场协调会上,设计院常常是最不受待见的一方。开会没人搭话,出了问题被群攻,存在感低到尘埃里。
在很多人眼中,“设计师”这个头衔听起来高大上,可一到年终过年,真正的“尴尬局面”就来了。
亲戚问:“干设计的?一年挣多少啊?”你回答一个数字,对方一脸惊讶:“你不是大学毕业的吗?不如我家那谁谁开货车的。”
有些设计师甚至自嘲:“当初高考一志愿填了设计,现在成了家人眼中的‘书读错了’。”
很多设计院的管理风格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精神控制”。上级动不动就是一句:“你这是对工作不上心。”、“这点强度你都扛不住?”、“年轻人多学点,别计较加班。”
在这种环境下,不少员工长期处于过劳、焦虑状态,却又不敢轻易跳槽,毕竟“外面更难混”成了他们听得最多的威胁语。
说到底,设计院也不是全然没有好处。平台正规、五险一金齐全、技术成长空间大,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起点。也有人在设计院熬出头,成为项目总工、设计主管,年薪几十万不是梦。
只是,这条路太难走。高强度、低回报、少认可,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而设计院的“寒冬”问题,不是简单跳槽就能解决的,它反映的是整个设计行业、整个工程体系的深层问题。
设计院并不“原罪”,但它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如果不改变低薪高压的运行机制,不调整对员工价值的回报逻辑,那未来它只会失去更多人才。
你可能已经离开了设计院,也可能正在崩溃边缘,但别忘了:问题不在你,而在这个制度下的“慢性失血”。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