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工现场,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常被称作“万金油”——上对接领导,下协调分包,哪里需要就往哪里顶。不少人调侃:项目部的管理岗,压根不是岗位,而是“炮灰营地”,干不完的活、背不完的锅,走一个补一个,像耗材一样被快速消耗。
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日常状态可以概括为“三头六臂”:一头应对领导指令,一头安抚分包队伍,六只手还要忙着拍照、整改、搬材料、对接验收……甚至在施工现场亲自上手干活已成常态。
在现场总能看到一群穿着反光背心、戴着安全帽的人。他们看似游走在施工区域巡视、拍照、指点,一副“轻松写意”的样子。在一些工人眼里,这些人不用抡锤搬砖,动动嘴就能挣钱,“干管理”的似乎比干施工更有前途。
不少老一辈工人还鼓励孩子报考土木专业,认为“干工程能出头,三年买车五年买房”。但现实是残酷的,如今搞项目管理不但工资水平没有绝对优势,还得应对巨大的工作强度与心理压力。
特别是在当下行业寒潮中,项目部的“管理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迫。
曾几何时,很多人还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是“某某央企项目部人员”。但在项目现场混久了就会明白,所谓“管理”,不过是“杂工”的另一个说法。
工作状态基本等同于“全天候作战”: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可能有工作电话打进来;所谓的下班、休息,早就成了奢侈品。生活几乎被彻底吞噬,个人时间和家庭生活全部让位给“赶工期”。
项目节点临近,分包商依旧磨蹭,现场人手不足。业主天天催促,公司派人督办。结果是:加班、夜战、倒班、甚至连轴转。只要节点没过,一切都得往前顶。
下雨了?穿雨衣;天黑了?拉灯干;工人不够?自己上。
对于分包单位而言,延误工期虽然不理想,但他们清楚加班意味着额外开支。因此很多分包单位对于加快进度并不上心,能拖就拖。
而项目经理处于中间,压力巨大,不得不不断压任务、催进度,把责任层层下推到管理人员头上。
工地没人干活,项目管理人员就得顶上。从清扫现场到搬运钢管、材料统筹、配合验收样样都干。而且这些额外工作,还不能安排在白天,得晚上大家吃完饭再“加一波班”。
很多管理人员白天带班,晚上搬砖,一天十几个小时连轴转,既是管理,又是劳务工。
每到周末,工地外的烧烤摊和酒馆热闹非凡,街边划拳碰杯声此起彼伏,而工地里管理人员还在加班加点码钢管、清场地,分不清白天黑夜。
对于项目人员而言,所谓“周末”并不是放松的代名词。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周末。
自由是被暂时封存的概念,许多“工程人”的节假日,是朋友圈里的别人的生活。自己的生活,是围挡内灯光下的一身汗和满脸灰。
有人说工程人是新时代的“孟姜女丈夫”——虽然现在不会死在长城下,但也失去了休息、自由和家庭陪伴的权利。
不可否认,时代在发展,施工单位也在谈“智慧工地”“信息化管理”。然而实际推进中,很多项目并未真正落实高效的技术支持。表面上响应号召上线系统,实质上还在靠纸笔记录、人工协调。
而在利润被不断压缩、项目结算不透明、甲方压价等现实压力下,许多施工企业处于亏损边缘,只能通过“压人”“压工期”来维持运营。
于是,偷工减料、劳务拖欠、工程纠纷层出不穷,而最先扛不住的,就是一线项目管理人员。他们没有分包的自由,也没有老板的决策权,只能在夹缝中生存、靠身体硬扛。
对他们而言,每个离职的选择背后,都是一次彻底的身心透支;每次坚持留下,背后都是一场“没人看见”的战斗。
行业寒冬之下,项目管理人员的困境值得更多关注。他们既是施工组织的核心协调人,又是现场问题的第一处理者,却长期被忽视、被误解、被当成“可替代”的消耗品。
与其天天感慨“年轻人不愿意干项目”,不如先想想:这个岗位到底值不值得人留下?
或许未来不止是项目在进化,也需要对“人”有更多尊重和投入。毕竟,一个项目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图纸和预算,更取决于那群穿着反光衣、戴着安全帽,默默负重前行的人。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