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职场资讯 > 建筑公司资讯 > 华侨城跟投爆雷:央企员工被强制投资80万打水漂,谁来买单?

华侨城跟投爆雷:央企员工被强制投资80万打水漂,谁来买单?

    发布时间:2025-07-15   来源:筑招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5243  

央企爆雷事件

曾经以“文化+旅游+地产”被视为央企模范生的华侨城,如今却因员工“被自愿跟投”事件而陷入舆论漩涡。在这个央企形象逐渐崩塌的背后,隐藏的是数以百计员工的血汗钱与沉默的愤怒。

 

01|“自愿”二字下的强制套路

2019年,华侨城下发《项目跟投管理办法》,将员工分为两类:一类为“强制跟投人”,涵盖项目公司负责人、部门主管及核心岗位人员;另一类为“自愿跟投人”,也就是基层员工。然而,所谓的“自愿”不过是一纸空谈。

“不跟投,绩效扣分;不签字,领导找谈话;缴钱不及时,财务三天两头催。”据一位前员工透露,整个过程就是“合法裹挟”:公司不给你选择,只给你压力。甚至有员工在跟投过程中被迫借钱维持投入。最终,原本为事业打拼的老王和其余5位员工,合计投入181万元,如今已损失近80万元本金。

 

02|维权无门,监管成摆设

这类项目按理应设有财务公开与查账机制,但实际操作中却是“踢皮球式”的冷处理。纪委部门互相推诿,职能部门集体失声,所谓的“合伙人机制”沦为摆设。员工既没有投资决策权,也无知情权,却要承担风险,这种制度安排本质上已经偏离了法律与公正的轨道。

《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强制员工参与与岗位无关的高风险投资。而华侨城的所谓“共担机制”恰恰是将职业命运与投资风险硬绑在一起,已然构成对员工权利的侵犯。

 

03|巨亏之下,央企标签褪色

跟投之所以爆雷,根源在于华侨城自身的财务黑洞。三年时间,亏损275亿元。2024年上半年,其“文化旅游”业务营收占比下滑至50%,曾经的拳头业务如今成了拖后腿的包袱。为了止血,公司不得不将重点转向传统房地产。

可惜,这一转向并没有迎来起色:房地产板块的去化率连50%都达不到。面对债务高压和现金流吃紧的困境,华侨城已不再是曾经那个“被央妈宠爱”的优等生,而更像是挣扎在泥潭中的问题企业。

 

04|压榨与自救并行,改革反成加压器

在业绩泥沙俱下的背景下,公司选择“以裁养生”:4年内裁员近一半,薪资支出减少38%,然而依然维持庞大的销售团队,2024年销售岗位暴增800余人。一边是研发与支持岗位持续压缩,一边是销售端不断“扩兵”,从管理策略上看,这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

与此同时,项目管理人员与骨干员工则被要求继续跟投,变相“输血”。员工越卖力,亏损越多,结果就是既损钱又损人——管理层的失策,员工成了替罪羊。

 

05|从“央企担当”到“法理灰区”

华侨城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并不仅仅是因为员工的血本无归,而是这场风波背后暴露出央企体制的一系列痼疾:

责任转嫁:上层决策的失误却让普通员工埋单。

制度不透明:所谓的合伙人制度并无透明核算机制。

权益难保障:员工想查账、想退款,却始终无人负责。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用权力摊派风险”的行为,正在侵蚀央企的公信力。一方面对社会承诺“责任为先”,一方面却在企业内部将员工当成“流动资金池”。

 

06|未来何去何从?或“不了了之”成最终结局

从目前情况看,被强制跟投的员工要想全额追回本金几无可能。一方面是项目周期漫长,有的需清算5-10年;另一方面华侨城自身负债累累,1300多亿的债务黑洞下,仅靠变卖一个酒店或零星资产实属杯水车薪。

更现实的是,维权程序遥遥无期。大概率会有个别“背锅中层”被处理,来应付媒体和公众的质疑,真正的责任人则可能继续“稳坐中军帐”。对于普通员工而言,或许最终只能接受“债转股”、承受“沉没成本”,在不断维权与失望中被时间消磨。


强制跟投的华侨城事件,已经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管理乱象,更是央企在转型压力与业绩焦虑下将问题向内压缩的缩影。当“责任央企”的金字招牌变成一张空头支票,我们不禁要问:

在市场寒冬、政策震荡的当下,谁来真正为普通员工撑起一把伞?他们的血汗与努力,是否注定要被“集体沉默”所淹没?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最多发表256个字符的评论,0/256
客服在线
客服在线帮您解答疑问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筑聊
小程序

使用小程序

公众号

使用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