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热爱手上的工作,但却觉得工作已经不再让你感到熟悉,甚至不知道继续做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你也是这类型与工作渐行渐远的人,并且决定换工作,该如何找到一份热爱的工作呢?心理学家提供3个面试建议,精准对齐企业的需求、展示自己的真实专长,帮助确保你的能力与招聘需求一致。
本文目录
1. 尽量以最符合建筑公司需求的方式展现技能
2. 确保面试过程中能充分评估你的技能
3. 学会讲述精彩但真实的个人故事
第三阶段的重点在于应该提出哪些问题,才能增加期望与实际结果一致的可能性。在第四阶段,我的角度从求职者转变为招聘者。就像你一样,建企HR也有一份必备条件清单。该如何确保你的能力与招聘需求一致?
渐行渐远这类人具备丰富工作经验,而这带来多样化的技能组合。他们也知道,若能尽可能发挥这些技能,会带来什么好处:既提升表现,又能带动身边同事的表现。这都是好事。你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追求时,就能轻松为工作量身打造履历和求职信。
多数我曾交流过的建企HR都强调,无论是为团队或直接为建筑公司,展现自己对达成重大目标有何贡献十分重要。我的建议是,在履历中可以突显这些重要成就,但请运用智慧来包装。许多建企HR告诉我,经验丰富的求职者所犯下的错误之一,就是过度包装自身贡献。
第一,展现的成果是真的,但过度包装了自身的贡献。
举例来说,想像你在履历上写道:我的团队为建筑公司提升了56%的客户获取率。如果你所在的团队确实有所贡献,但你只参与了两周,这就是过度包装,可能会导致招募经理高估你在顾客获取这方面的知识。
第二,展现的经验是真的,但范围比履历描述的要小的多。
这个例子常常发生在我们使用专家等术语时,这些术语的隐含意思,即我们不具备的专业知识。这种说法并非不诚实,但你可能不具备隐含的专业水准。若想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可以称得上专家,有个方法是问问题。在第二阶段时问问你的人脉:我有从事X的经验。如果申请贵建筑公司的工作,在履历上称自己为专家是否合理?对于谁可以自称专家有一定的规范,而要了解这些规范的唯一方法就是到处询问。
为了避免过度包装,建议在面试中强调专业知识的边界。他认为可以使用这样的陈述:这是我已经完成的工作。但事实上……接着说明你需要改进的地方或希望接受的培训。提到需改进之处是没问题的,而且如伊森等的大部分面试官会期待听到这些内容。许多人认为,避谈自己的弱点反而是一个警讯。
如果不确定如何在面试中包装技能来吸引建企HR的注意,可以查看「身分危机」一章,其中深入探讨了如何正确使用行内术语和关键字来描述技能。
在面试过程中,很难找到能观察你实际工作技能的面试官。 渐行渐远这类人已了解自己想在下份工作中展现哪些技能,因此对他们来说,确定面试中能充分评估这些技能,是找到适合工作的关键。
多数面试官会询问你有何技能,但很少会以实际观察来确认这些技能是否能运用于工作。如果建筑公司最终录取你,是因为他们要你在一百秒内调整一百行代码,并也在面试中要你这么做,那么你可以放心,你未来的工作将会符合期望。面试过程中评估你的技能越多,你就越不可能分配到不适合的工作。
某些情况下,你可能会急于离开目前工作,因此在面试过程中,听到「你很适合我们的企业文化!」这样的模糊话术时,可能会觉得十分开心。但若你在面试过程中觉得这些说词很表面,请克制冲动,不要立即接受工作邀约,而是要求对方正式评估你的技能。记住,你希望获得的工作不应该让你很想离开。
该如何做到? 两个步骤。首先提出问题:你认为建筑公司中的哪个职位适合我?面试你的员工应该了解建筑公司结构。若有明确定义的角色,而建筑公司知道该角色所需的技能,你再次迷失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若建筑公司无法描述你在建筑公司中的角色,或者无法解释你如何和其他角色互动,那么请保持谨慎。
其次,问这个问题:在面试过程中,你们会如何评估我的技能?有时你获得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是因为你的面试官喜欢你的个性。如果你是有魅力的人,那么恭喜你,对你而言,面试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但如果面试中没有评估你需要的技能,长期来看对你不利。梅根通常会让建筑求职者进行案例研究:这是个1.5小时的面试,讨论处理问题的方式。他们不会真的解决问题,但我们希望能看到求职者如何处理问题。通常面试官会在某个阶段尝试提供回馈,借此了解求职者对于回馈的态度。在梅根工作的地方,良好处理回馈是人们需要具备的技能,因此他们在面试中对此进行评估。
对于某些工作而言,唯一能真正评估求职者能力的方式,就是设计一个完全符合未来工作内容的面试场景。有位我曾采访过的建筑招聘专家思曼,多年来投身于设计出一场完美的能力取样面试。他喜欢让求职者和招聘委员会沉浸于能忠实呈现工作场景的体验中。就如同求职者要求面试地点设在办公室一样,这个目标也是让你了解实际工作的一天会如何度过。你有自己的必要清单,招聘者自然也有;而体验式的面试可以让这两份清单内容一致。
面试前,多数人都会花费许多时间准备,希望留下深刻印象。至少在国内,这些时间通常会花在设计要讲述的故事。多数工作不会要求你具备马云等级的说故事能力,但面试官仍会受到寓意深远的出色故事吸引。这大多源于十分热门的STAR 原则:叙事者描述情境(Situation)、执行的任务(Task)、为解决状况采取的行动(Action)与结果(Result)。在我对建企HR的某次调查中,有42%的受访者表示曾在面试中采用STAR 原则。
许多建企HR也曾告诉求职者,如果不改善叙事技巧,就无法找到工作(他们大多时候是对的)。这给人相当大的压力,以至于没有好的叙事素材时,人们就会开始杜撰。
很多人会夸大其词,有时,这些谎言是随意的。她记得有一位候选人编造了一个关于她在大学毕业时走上舞台的故事,但在追问细节时,发现她从未上台过。另一位候选人则为了她的故事假装喜欢设计,但其实她讨厌设计。一旦这些谎言被揭穿,这些候选人便不再被考虑。
作为一名「漂流者」职业人员,你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关键在于以一种不削弱你过去雇主的方式来框架这些经验。在第一阶段,我们回顾了工作中变化的哪些方面导致了你在工作中的疏离感。我还帮助你反思了你自身的变化。从这些主题中提炼出一个关于你自己所学到的教训的故事。如果你不确定你的故事是否恰到好处,可以在第二阶段请教你的人脉中的招聘者。许多人愿意提供反馈—他们希望你成功,就像你希望自己成功一样。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