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擅社交、不爱寒暄,是否就无法在职场中建立人脉?其实内向者拥有观察力强、心思细腻的优势,只要善用低干扰、高效益的方式,就能累积信任与好感,默默成为最受欢迎的关键角色。筑招网小编提供5种I人也能轻松上手的协助手法,教你如何自然付出、有效被看见。
本文导览
1. 帮能力范围内的小事降低出手压力
2. 运用资源分享取代社交互动
3. 善用文字表达关心,不强求面对面寒暄
4. 从团队任务出发,找出能自然出手的场景
5. 不必第一个出声也能成为雪中送炭的关键人物
在人际关系中,不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互动就像银行帐户,得先有存款才有提款的可能,而人脉存折的累积,不是靠一两次的邀功式帮忙,而是日常中默默释出的善意与行动所堆叠。
但对于性格内向、不习惯主动的I人来说,可能会碍于自己的不善言辞及社交障碍而迟迟不敢释出善意,其实,只要用对方法付出,就能以心理负担较低的方式,让他人感受你的温度与诚意。
以下提供几个低干扰、高效益的方法,即使是不擅交际的职场小白,也能稳稳累积信任与好感。
帮忙不一定非得干大事,很多微小、日常的协助,反而更能传递人情味与温度,而且这些举手之劳对内向者来说是最好的起手式,因为通常不需要过多的社交互动或长时间投入。
像是帮忙打印印资料、提醒会议时间、顺手帮会议中的同事取外送、在会议上帮正在汇报的同事整理客户回馈,或者看到同事为找图苦恼时,主动分享几个好用的免费图库网站等,这些不张扬的小举动会让人觉得贴心。
不过有一点要提醒:帮小忙贵在精不在多,选择对方真正需要帮忙的事务而不要硬插手他人流程,避免好意变压力。
例如:有同事正在赶报告,你未经询问便擅自帮修格式或内容,可能会让对方觉得被打扰或越界,若真想帮忙可先提一句:我这边有时间,如果需要帮忙排版或校对可以跟我说喔!既尊重对方,也让你的善意更被接受。
如果不擅长面对面的热络互动,可以改用分享资源这种间接但实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善意与价值,这不仅能免去社交尴尬,也能在同事心中逐步建立起这个人很热心、资讯很丰富,而且很乐于分享的正面印象。
最简单的方式是从工作流程的痛点下手,比如主动整理一份常用的报表模板或文件范本,放在团队共用的云端资料夹中,并贴心标注这些模板的适用情境(像是:项目进度追踪表,适用于周会汇报),让同事在需要时能直接取用,省去自行制作的时间。
另外,资讯交流也是一种贡献,当看到很棒的线上课程、研讨会或讲座报名机会时,主动转传给可能感兴趣的同事,并附上一句:这个内容好像很符合你最近在研究的方向,给你参考看看!或是当学会某个实用的AI设计工具,觉得同事可能会有兴趣或能从中受益,不妨主动在团队群组中分享使用心得和操作方式,有余力的话甚至可以简单录制一段教学小影片,让这份善意能广为流传。
同样要注意,在分享任何资讯或资源之前,务必先过滤内容的品质与实用性,避免一股脑地丢出大量未经筛选的连结或资料,这样反而可能造成资讯轰炸或误导,让你的好意大打折扣。
有时候同事不是真的需要实际上的援助,适时的精神支持也能在无形中发挥强大的力量,例如同事刚经历一场高压会议,频繁被点名质询,甚至项目提案被否决,这时比起给建议或分析问题,反而一句刚刚那场会议气氛真的很紧绷,你表现得很沉稳,如果需要聊聊或数据上的协助可以随时跟我说。这样的关心不仅展现你的同理心,也能在关键时刻成为对方情绪的缓冲剂。
又比如同事长期加班项目、陷入疲乏状态,虽然嘴上没说,但从对方的脸色惨白、回覆变少、语气低落就能感受到疲惫,这时不见得要提出实质协助,可以在下班前传信息问我刚好要到附近吃饭,需要帮忙买个晚餐吗?透过简单信息,让对方知道你有注意到他的状态,也愿意当个支持的存在,这样的善意,是既自然又高效的情绪支持方式。
虽然文字表达已相对委婉,但仍需拿捏语气与时机,避免让对方感到被过度关注,比如太频繁传信息询问状态、语气太沉重或担忧,或是各种强迫对方回应等,反而可能造成对方误解与压力。
有时候不必营造机会或刻意去讨好任何人,只要细心观察团队中哪些任务与自身专长相关,或者哪些环节你能够提供支援,就能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出手协助,而这种方式最棒的是在贡献的同时也能展现自己的专业价值。
比如你擅长Excel,看到同事处理客户的报表格式零乱、公式错误不断,眼看时间紧迫,这时如果主动提出:我有整理过这类报表,要不要教你怎么套公式?或者团队在制作对外重要提案简报,被格式弄得两头烧时,主动协助视觉排版调整、帮忙制作封面页,让简报更具专业感、更流畅等,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也默默展现你对该项工具的掌握度。
帮忙是好事,但有个点要拿捏一下,找到那个你做起来轻松愉快,对方也会真心感谢的交集点,是最理想的帮忙方式,关键时刻再出手,除了避免变成你的负担,也能让这次协助更具价值。
这里可能比较多人会担心,会不会主动帮忙了以后就是自己的固定工作,这确实是职场中常见的顾虑,尤其在分工不明或主管未明确界定职责的情况下,更容易让人觉得多做多错、做了反而吃亏。
但其实,帮忙不等于承担责任,建议可以在一开始就清楚设定协助的范围,例如:我可以帮忙这次简报的设计,下次如果还有这类需求,我可以教你怎么排版,这样你之后也能自己操作。适时设下界线,这样既展现善意,也不让对方对你的帮助产生理所当然的误解,反而让人更尊重你的时间与能力。
与其追求见人就帮、表现得很热络,内向者不如发挥更擅长的观察力,察觉到别人不说出口的困境,并在适合的时机救援,就能成为真正被需要、被感谢的那个关键角色。
比如当内部在进行大型项目提案会议,新人在简报时表现不够熟练,被主管点名检讨,这时比起公开参与指点或凑热闹给建议,不如在事后搜集一些简报技巧的学习资源或汇整老板在意的简报重点提供给对方,不仅避开公开指教的尴尬,也给予实质帮助,让对方在低潮中感受到被支持的温暖。
雪中送炭的关键,不是动作多大、声量多高,而是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给出真正有帮助的东西。内向者最擅长的正是这种细腻、体贴又不打扰的关心方式,而安静的支持,往往比热闹的围观更能被铭记在心。
内向并不是职场互动的弱势,只是与人连结的方式不同而已,I人不必说得多热络,也不必主动抢着出头,只要愿意观察、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适当的帮助,就能透过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行动,构筑出与同事之间的信任与连结。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