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职场资讯 > 建企/猎头招聘 > 建筑设计师真实面试纪实:一个职场新人折射出的行业困境与成长焦虑

建筑设计师真实面试纪实:一个职场新人折射出的行业困境与成长焦虑

    发布时间:2025-07-19   来源:筑招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5435  

建筑设计师真实面试

上周,我面试了一位建筑设计师。他看起来很安静,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戴着黑框眼镜,身形清瘦,没有留胡须。他坐下后填写了表格,第一件事就是询问公司的上下班时间。我告诉他,我们公司早九晚六,没有打卡机制,员工只需对成果负责,不强制上下班时间。有人八点多就到了,也有人九点多才来。听完,他微微皱眉,用手推了下眼镜,像是有些难以置信。他说,自己在上一家公司为了赶打卡,常常在路上奔跑,有几次甚至差点撞到电动车。

 

紧接着他问,是否双休。我回答说,我们公司不是互联网行业,按国家法定节假日正常双休。他看上去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继续问:这里加班情况严重吗?他说他以前的公司,每周几乎每天都要加班,最夸张的一天晚上十点后,部门三十一个人中有二十九个还在工位上,只有一个因为生病请假,另一个因为怀孕被允许不加班。他苦笑了一下,显然对那种工作节奏留下了不小的阴影。

 

我没有回避加班的问题。我坦白告诉他,我们公司确实也会加班,毕竟建筑行业面临的工期压力和客户需求都不轻松,但整体节奏还算健康。今年公司没有熬过夜。我们鼓励员工在白天提升效率,而不是无限拖延到晚上。为此,公司中午特地安排一小时休息时间,一点到两点全面熄灯,大家可以午休。我们相信,一个疲惫不堪的人,难以产出高质量的设计,这不仅对公司没好处,对个人发展也不利。

 

听我讲完,他轻轻点了点头,似乎在脑中描绘这份工作的画面。他眼尖,注意到会议室里放着很多草图。他说,上家公司基本不画草图,方案都是直接上电脑渲染。我告诉他,在我们公司,每个项目立项初期都会组织头脑风暴,每个设计师都可以自由提案,用草图表达想法。哪怕画得再糟糕,只要思路好,我们也会认真讨论,这种方式更容易激发灵感,推动团队合作。

 

他接着问项目周期有多长,我告诉他,商业综合体的整体周期通常两到三年,设计最密集的阶段大概半年,但有些项目由于审批和建设阶段较长,可能持续跟进六七年。他抬头望了一下天花板,仿佛在想六年后的自己会在什么位置。他又问,我们公司是否也做很多拿地项目和投标项目。我解释道,我们更倾向在项目拿地之前就参与规划建议,这样可以提前影响指标和条件,对后期落地设计更有帮助。他插话说,他之前所在部门一年做了一百多个拿地项目,还投了很多标,几乎没几个落地,交了那么多方案,最终都石沉大海。他说这是他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现在那家公司开始大规模裁员,他甚至后悔离开得太早。

 

我点头告诉他,我们的项目大多都能顺利落地实施。对一个建筑师来说,如果工作了七八年,还没有参与过完整落地流程,那经验的含金量其实并不比新手强多少。他提到对大型商业项目还不熟悉,问是否能适应。我递给他一本公司内部出版的《商业地产 从拿地到设计——商业建筑设计手册》,告诉他,如果他想系统地掌握商业综合体设计,这里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翻了几页,他没说什么。这时轮到我提问。我问他会不会Rhino和Grasshopper。他说Rhino会一点,但Grasshopper还不会。我告诉他,这类建模工具在地标型综合体项目中越来越常用,特别是那些双曲面立面方案,用Rhino提资给幕墙单位,会比传统建模更高效、更精确。我给他看了几页幕墙控制手册的示意图,他看着但没说话。

 

然后他突然抬头问,这里的薪资怎么样?我回答说,在我们公司,设计师的薪资并非按工龄计算,五年经验的人可能收入超过八年经验的同事,关键看项目执行能力、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他接着问,有没有安排资深同事带新人?我说,没有特定安排。我们把每个员工都视为独立的专业人士,这里不是学校,不会有人手把手教你。大家可以互相请教,但要有主动意识。

 

他听完之后显得有些失望。我问他,你觉得你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他回答说,他虽然不太会Grasshopper,但可以几天内学会,同时他对设计充满热情,有良好的理念,有成为优秀设计师的潜质。我说,那你愿意现场画张图表达一下思路吗?他犹豫了,说自己手绘不好,不想画。我说没关系,我还没说画什么内容。他连连摇手,说他真的不画。

 

我解释说,只是想让他随手画个简单的剖面,比如裙房、塔楼和地下室的大概构成而已。他还是坚持拒绝,并举起双手,像是有些防备,甚至是带着某种心理抵抗。那种反应不像是谦虚,反而更像一种抗拒,甚至是恐惧。

 

我看着他说,其实你不必这么紧张,也没人要评判你画得好不好。我们当年刚接触地铁上盖商业综合体项目时也很生疏,面对轨道交通、城市管线、高压线、河道穿插等等情况,也曾无从下手。但这些经验,都是做过之后才慢慢形成方法论的。设计不是比谁不犯错,而是谁敢动手试。

 

他听完,缓缓站起身,说了句不好意思,可能自己还没准备好。我告诉他,如果未来准备好了,欢迎再来面试。他点点头,鞠了一躬,就离开了会议室。

 

这个面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不坏,也不懒,而是一个在高压环境下过早被耗尽信心的年轻设计师。他不是没能力,而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表达能力产生了质疑。也许他只是需要一个重新相信自己的机会。建筑行业对技术有要求,对表达有要求,对耐力也有要求,但最重要的,还是一个人能否在反复的自我否定和打击中,依然愿意再画一张草图,再迈一步。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最多发表256个字符的评论,0/256
客服在线
客服在线帮您解答疑问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筑聊
小程序

使用小程序

公众号

使用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