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恨一个人,会拉黑、曝光、破口大骂;而真正“文明”的方式,是建议他去做一份看似体面、实则身心煎熬的工作——比如去当管理咨询顾问。这是一种无需动手却极具杀伤力的“惩罚”:他会在表面风光中逐渐耗尽精力,在无尽加班与情绪内耗中徘徊,甚至连崩溃都必须克制而得体。相比于显性的报复,咨询是一种更隐蔽、更持续、也更“高效”的方式。
咨询顾问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自由996”。很多行业996是临时加班,而咨询顾问的996是日常默认,没有人强迫你熬夜,但项目的进度、客户的反馈、团队的氛围,让你不加班都显得不像真的顾问。工作日早上九点开会,十点被客户一通追问,中午匆匆扒口饭,下午会议接着来,晚上团队复盘,深夜开始“真正的工作”:画PPT、调格式、查数据、改逻辑,凌晨两点还在撕前一版重新做。咨询的强度不是制度推动的,而是项目本身将人自然裹挟进高压节奏。
而在这高强度下,咨询顾问往往会陷入一种“价值感错觉”。表面上看,他们接触的是行业头部企业的核心战略、高层会议、顶层架构设计,实则不过是把客户说过的内容用结构化的方式整理出来。画得再漂亮的战略地图,可能在客户的会议上连多看一眼都得不到。一场方案汇报会,客户领导要么刷手机,要么开小差,甚至一句“这不是我们要的”就能推翻你熬夜做出的几十页PPT。久而久之,你会觉得自己更像一位被美化的“文案搬运工”:搬话术、搬数据、搬结构、搬套路,然后在反馈和修改中反复打磨,感受不到任何真正的创造价值。
至于收入,很多人对咨询顾问的第一印象就是“工资高”。确实,月入三四万并不少见,年薪几十万也有不少。但一旦换算成时薪,情况就变得不那么美好了。出差占满大半个月,每天工作十四五小时,一个方案从行业研究、用户访谈、逻辑拆解,到版本修订、视觉优化,再到客户反复打回重做,劳动强度之大堪比流水线。而当你算清楚每小时收入,也许真的不如城市街头摆摊卖炸串的摊主来得实在。咨询顾问的体面只存在于朋友圈里,真实生活是一张张眼花缭乱的PPT和逐渐模糊的作息时间表。
更残酷的是,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咨询跳板论”正在逐渐失效。很多咨询新人入行时雄心勃勃,信誓旦旦只做两三年,之后去投行、甲方战略部,走上年薪百万的光明大道。但现实往往是,当你每天被项目压得喘不过气、连周末都在加班,根本没有时间精力规划“下一站”;两三年后也许连更新简历都心力交瘁,最后只想找一份朝九晚五、准点下班的普通岗位,换来一点点生活的喘息权。而且,咨询行业“高不成低不就”的标签,也常常让你在转型路上被误解为“不会落地”“只会PPT”“脱离实际”,跳板最终变成鸡肋。
实际上,在整个大环境趋于保守和用人谨慎的背景下,咨询顾问的职业发展空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宽广。少数人确实成功跳槽进入大厂战略部或者跨国公司,但大多数人仍然卡在咨询行业的天花板里,上升难,离开更难。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体面”地整一个人,不如诚心诚意地建议他去做咨询。这种方法既不违法,又不激烈,却能有效地让他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和持续内耗之中。他每天都会在“我是不是不够优秀”和“我是不是快要晋升了”的双重焦虑中拉扯,一边工作到深夜,一边默默脱发;一边和客户谈项目,一边忍受被否定的自尊崩塌;一边在PPT世界里沉浮,一边看着朋友圈里的其他人朝九晚五、正常生活。
客户、项目、PPT、凌晨的航班、永远不准时结束的会议……这些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替你“惩罚”他,让他在高压中慢慢熬出社交退化、身体透支、情绪耗竭,而最致命的是——他还必须打起精神,保持职业微笑。这种高压又无法释放的状态,才是最隐蔽也最持久的打击。
表面光鲜、收入尚可的咨询行业,实则隐藏着超负荷的劳动、极低的成就感、难以兑现的职业跳板和不断缩水的身体与情绪资本。所以,真正了解咨询的人,往往不会轻易走入其中。除非你真的热爱问题解决、极度自律并能从压力中汲取力量,否则这场看似精英光环的游戏,可能最终只是一场让人筋疲力尽的“体面消耗战”。
如果你真的希望一个人被生活好好“教育”,推荐他做咨询吧。无需动手,这份工作自会替你完成一切。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