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工作强度007,为什么还有这么多211、985学生想进去?”这个问题曾在知乎引发超过2万人点赞,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这是很多普通出身的高学历学生能抓住的最好机会。
虽然中建系统的施工现场强度大、节奏快、压力重,但它依然是中国建筑行业中体系最全、晋升最明确、平台最广的央企之一。对大多数没有背景、出身普通的学生来说,中建意味着一份稳定的编制、一份体面的职业路径,以及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很多人在线上吐槽,“施工现场的活,二本、专科培训一个月也能干,985、211有什么优势?”但真正进入系统后你会发现,学历决定了起点,也影响了你未来的发展速度和高度。中建系统内部对学历划分非常明确,同样是干活,背后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职场逻辑。
首先,非名校出身的员工多数以劳务派遣、外聘或技术工人身份进入公司,哪怕业务能力很强,如果没有一级建造师证书,就很难转正。即使考取了证书,往往也需要五到七年才能获得正式编制。等你真正有资格参与竞岗提拔,已经人到中年、激情不再。而985、211高校的毕业生,一入职就签的是正式员工合同,属于“自有员工”,享受完整的晋升体系和福利结构。
更重要的是,学历越高,越有机会进入分公司编甚至局编。拥有局编意味着你是央企系统中的“编内核心人才”,后续可以参与项目管理、部门建设、公司内部调动,甚至有资格提名子公司领导岗位。正因为如此,许多中建分局优先录取985、211院校毕业生,并为他们设置院校津贴,补贴标准从每月500元到1000元不等。
中建系统的晋升速度也显著区别于学历层级。比如中南大学在中建某局的毕业生中,有超过40%最终提拔为科级以上干部。而相对的,很多专科学历员工干了一辈子也只是个老商务、老施工,缺乏平台支撑和政策机会,很难突破职业天花板。
不仅是中建,在中铁系统也有明显的学历红利。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毕业生,五年左右就有较大的机会晋升为主管级以上干部。你随便翻一下中铁领导简历,不是北交大,就是西南交大,学历背景几乎成了隐性门槛。
中交系统也是一样,东南大学、长安大学、河海大学等“老交通”出身的毕业生,占据了大量中高层岗位。多个知名跨海大桥项目的总工、项目经理,也大多毕业于上述高校。电建系统则偏好武汉大学、河海大学、西安理工等水利类专业强校的毕业生,比如中国电建某水电局的局长就是西安理工水利专业出身。
中建系统虽然苦,但它给了普通人一个用学历撬动职业阶梯的机会,尤其对家庭条件一般、缺乏社会关系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具现实性的选择。中建在校园招聘中,也特别照顾贫困家庭毕业生,这是许多高校毕业生最终选择中建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既然制度看上去公平,机会也不少,为啥这么多人又在网上“疯狂吐槽”中建?原因并不复杂——因为他们怕的是“努力了也没出路”,怕的是“干不动、又走不了”,怕的是“没有希望”。其实大多数年轻人不怕吃苦,也不怕从一线干起,他们怕的是拼了命,却看不到任何改变命运的可能。
名校生之所以选择中建,不是因为喜欢007强度,而是因为中建给了他们一条可见的通道。如果你是清华、同济、东南、天大、重大等老八校建筑类出身,不仅能进入好局,还可能直接参与总部重点项目、设计院协作或国际工程。越是高端项目,越偏向“高学历+高执行力”的人才。别忘了,中建系统多个局级领导也多出自这些顶尖院校。
所以,虽然中建很苦,虽然强度是007,虽然很多人“干三年就想逃”,但对于985、211学生来说,这依然是跳出原生环境、进入上升通道、获取平台资源的重要一站。
现实是残酷的,选择很有限。对于那些既没有家庭资源,又希望未来能“有一番作为”的年轻人而言,中建系统虽然辛苦,但提供了一个通往稳定、中层、领导甚至高管的职业通道。在这个通道里,学历仍然是最公平的敲门砖。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