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检测项目正在慢慢萎缩”,这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凭空担忧,而是从业者基于现实市场变化的一种理性判断。随着相关消防审批政策的调整,建设工程消防检测正从原有的“刚需清单”中淡出,一些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开始面临业务下滑的压力。那么,面对这一趋势,行业该如何应对?服务机构又该怎样突围?
前辈“老瓦”就表示:要稳住市场基本盘,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维保)将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过去,许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主要依靠建设工程中的消防设施检测来维持生计。这类项目周期短、回款快、利润高,成为吸引大量机构涌入的关键。但如今,这种高收益模式正面临政策“去刚需化”的冲击。
具体来看,随着各地对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备案政策的进一步细化,部分项目在申请消防验收时已不再强制要求提供《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报告》。例如,《特殊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办事指南》中虽然明确提及“系统功能检测和联调联试需合格”,但这类项目在整体建设中所占比例极低,几乎可以忽略。而3月24日,上海市住建委发布的通知更是明确指出,从2025年4月1日起,建设单位在申报消防验收或备案时,无需再提交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报告。这意味着过去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工程检测”,在未来或将不再是必需项。
从政策角度看,这是行政流程优化的一部分;但从行业角度来说,意味着消防技术服务的结构必须进行调整。许多建设单位之所以愿意出钱请检测机构,无非是为了走审批流程。一旦报告不再是“入场券”,他们大概率不会再主动采购这类服务。尽管政策中鼓励企业可委托具备资质的服务机构来完成消防查验,但现实中有意愿这样做的建设单位并不多。
我们要认识到,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阶段。消防设施检测曾是一个“准刚需”的市场,这一板块曾让大量机构快速成长。然而随着政策优化、监管手段升级,原有的盈利逻辑也在被重构。那些只依靠“检测审批”项目的机构,如果不及时转型,势必会陷入被动局面。
相比之下,维保业务虽然利润率不如检测项目高,但长期稳定、客户粘性强、复购率高,是行业真正的“基本盘”。从业者必须重视维保项目的深度挖掘,并通过服务质量和技术能力提升项目附加值。
如今一些有远见的机构已在主动“瘦身提质”,放弃低利润项目,重构服务结构。例如一位业内“传奇人物”——被同行称为“鲶鱼”的从业者,在进入维保领域后迅速占据市场份额。他通过灵活定价、快速响应、精准服务,将大量低效机构挤出市场,也正是他,推动了当地消防维保服务价格的下探和服务质量的两极分化。虽有争议,但也正因如此,“鲶鱼”加速了当地市场的洗牌。
但低价竞争并非长久之计。行业要真正实现良性发展,必须回归“价值服务”。这一点,未来或许可以依赖另一个尚未完全激活的政策方向:建筑消防设施每年全面检测制度。
根据现行规范,住宅、医疗机构、商超等重点建筑本应每年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消防设施检测。这类检测不仅可以提升建筑的消防安全水平,也为消防服务机构提供了稳定的业务来源。只要这一政策真正落地,服务标准明确,市场就将迎来新的爆发期。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未来的市场属于那些真正“有准备”的企业。这不仅仅是指设备与技术,更包括内部流程、服务能力、客户管理能力、资质认证等多维度建设。政策已指出,鼓励建设单位选择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服务机构,也就是说,具备ISO质量认证等资质的单位将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拥有更高话语权。
行业发展从未停步。回顾其他成熟行业如车辆年检、环保检测、安全评估等技术服务领域,无一不是经历了从“初期爆发”到“政策收紧”再到“服务升级”的演进。消防技术服务也不例外,这只是一个调整期,而非终点。
我们还需要坚守专业底线——客观独立、合法公正、诚实守信,这是服务机构在未来市场中立足的根本。竞争是推动行业前进的力量,但不能偏离规则,更不能丧失职业道德。未来,只有坚持品质、重视技术、专注服务的机构,才能在市场转型中脱颖而出。
最后,我们要明白,改革带来的短期阵痛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同时也意味着全新机会的到来。检测项目在收缩,但维保业务正在升温,综合评估和智慧消防等新业务也逐渐兴起。只有沉住气、守住底线、持续优化服务结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