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职场资讯 > 建筑公司资讯 > 家装大店退潮:圣都装饰闭店裁员,预示行业转折点?

家装大店退潮:圣都装饰闭店裁员,预示行业转折点?

    发布时间:2025-07-22   来源:筑招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5293  

圣都装饰闭店,家装行业转型

2025年盛夏,圣都装饰在江苏多地陆续发布《告客户书》,宣布扬州、江都、仪征等多个直营大店不再承接新业务,门店关闭、人员裁撤的信息迅速在家装圈内传播。据不完全统计,圣都在芜湖、泰州、扬州(含广陵、江都)、仪征等地已经全面撤出,武汉目前仅剩一家门店维持运营。作为曾经的家装巨头,圣都装饰此次收缩,标志着家装行业"大店模式"的动荡与转型。

 

圣都并不是第一个陷入“大店困境”的公司。早在此前,家装平台“住范儿”就因运营成本高企而宣布倒闭,成为最早倒在大店战略上的玩家之一。曾经被誉为“标准化整装样板”的直营大店模式,如今却成为企业负担沉重、现金流紧张的"黑洞"。

 

为何家装大店接连折戟?

首先,刚性成本高企让家装企业喘不过气。圣都许多门店面积达1500-3000平方米,初始投入高达300万至500万元,而一线城市年租金轻松突破120万元,加之固定人工成本、市场营销和获客费用,这种烧钱速度足以压垮任何一家企业。在当前整体消费趋于谨慎的背景下,家装客单价下滑,成交周期拉长,企业收入端承压严重。

 

其次,大店模式过于依赖现金流,而现金流却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特别是加入贝壳后,流量资源向新房交易业务倾斜,整装业务获取客源更为困难,订单转化率与签约金额远不达预期。直营大店一旦经营不善,亏损只能由总部承担,这种高度集中的风险管控模型,在市场疲软期暴露出巨大的不稳定性。

 

第三是毛利空间被极限压缩。在实际运营中,家装公司需要承担渠道费用(如中介提成5%、设计师提成3%、管理层提成2%),再加上售后服务、客户维护等成本,毛利率必须达到30%以上才能覆盖支出。而在如今激烈的价格战和客户议价环境下,30%的毛利几乎是“红线”,一旦达不到就会陷入亏损。

 

现实中,为保毛利率,不少公司开始“刀刃上做文章”。据业内透露,一些大店甚至通过拖欠供应商账款、克扣项目经理费用的方式来暂时维稳现金流。这类操作短期内或许有效,但必然带来口碑滑坡、客户投诉增加、施工质量下降等连锁反应,最终走向“延期、断供、差评”三连击的恶性循环。

 

对比之下,小而精的装修团队反而逐渐显示优势。在南京江宁,一位小型装修公司老板用3名员工配合4支固定施工队的灵活模式,月接单量能维持在10-15单之间,利润率保持在25%。更重要的是,账期采用现金结算,极大缓解了资金压力,工人愿意长期合作,效率与交付质量都有保障。

 

这种“蚂蚁雄兵”式的微型组织结构,不依赖大店场景,不依赖平台流量,通过口碑积累和客户推荐稳扎稳打,成为行业内“低成本高灵活”的典范。

 

事实上,装修行业的本质决定了它难以实现真正的“卖场化”。不同于家电产品的高度标准化,装修过程千变万化、工期长、环节繁琐,对人、工艺、服务体系的要求极高,任何一个细节失误都可能导致客户极度不满。过去大店试图以“场景化展厅”拉升客单价、形成闭环生态,实则把服务复杂度无限放大。

 

贝壳曾在收购圣都之后提出“2024年实现200家直营店、2029年达成500家”的战略目标,如今来看,这一计划恐怕难以为继。如今的大店战略不再具备复制性和可持续性,反而可能成为企业扩张失败的“原罪”。

 

业内有观点认为,未来家装行业可能呈现“哑铃型”结构——一端是头部数字化平台整合供应链和服务标准;另一端是灵活的本地小微装修公司以口碑服务熟人市场生存。而处于中部的“大而不强”的公司,极可能在夹缝中消亡。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店模式在当前阶段看似走入困局,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在选择装修公司的时候,仍需关注企业的综合实力与售后保障能力。大型公司即便在转型阶段,其体系化服务、财务稳定性、售后响应等方面,依然具有中小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

 

因此,消费者在经济承压环境下装修,更应理性比较,综合考虑价格、服务、交付能力与口碑,切忌盲目追求低价而忽视后期质量保障。

 

圣都装饰此次闭店潮,也许只是一个开始,也许是一记警钟。家装行业的下半场,或许更属于“小快灵”的玩家。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最多发表256个字符的评论,0/256
客服在线
客服在线帮您解答疑问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筑聊
小程序

使用小程序

公众号

使用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