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最近可真热闹,不是在海边吹海风、晒太阳,就是在山间徒步、露营拍照。大家都在享受着五一假期的悠闲和惬意。然而,在这些欢声笑语的背后,却有一群人默默坚守在最不起眼、最辛苦的岗位上——他们是建工人。
对于他们来说,“远方”不是山河湖海,而是被脚手架和混凝土包围的工地。五一假期,对他们而言不是放松,而是一场“坚守之战”。
工地照常,岗位不停:“五一”是责任期,不是假期
在合肥,住建局明确要求项目经理五一期间必须在岗履职。这种规定其实很多地方每年都会有,出发点是对工程安全负责,防止假期期间出现安全管理空档,风险失控。道理谁都懂,可问题在于:只讲责任,不讲权益,合理吗?
项目经理不能离岗,管理人员要值守,普通工人更别提休息了。有建筑工人说得直白:“已经连续干了几个月,一天没歇,孩子家长会一次都没去过。”这样的“无休模式”,不仅伤身体,更耗心力。
无休背后:是进度压身,是责任压顶
建工人难有假期,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休,而是现实不允许。
首先是工程进度的压力。每一个节点、每一个标段,后面都绑着合同、资金、验收。一旦工期延期,责任就像雪球一样滚过来。为了“保进度”,很多项目只能选择节假日不停工,甚至加强施工。
其次是安全责任的重量。节假日里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谁来盯现场?谁来做应急?谁来扛风险?项目管理人员几乎必须在场坐镇。
于是,五一假期,别人享受生活,他们依然穿着反光背心,戴着安全帽,在施工现场穿梭忙碌。
长期高强度无休:伤的是身体,更是家庭和情绪
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后果不容忽视。
身体方面,职业病悄悄找上门。腰腿酸痛、视力模糊、耳鸣失眠,几乎成了常态。有工人说:“连续加班几天后,看东西都重影了,真怕哪天在高处栽下去。”
心理方面,压力积累,焦虑频发。有的人越来越暴躁,长期处在“绷紧”状态。一旦情绪崩溃,可能影响整个团队。
更令人难过的,是家庭关系的破裂。有工人无奈地说:“我孩子不亲我了,每次回家他都离我远远的。” 长期缺席孩子的成长、缺席家庭生活,亲情一点点被时间稀释,换来的却是无奈与心酸。
放眼国外:人家是如何做的?
其实,在保障建筑行业工人假期这件事上,很多国家已经走在前面。
比如欧洲一些国家设有严格的施工时间限制,到了节假日必须停工。工人享有带薪年假、病假和调休等多种假期,企业必须依法执行。用制度约束工时,用尊重赢得效率,这不是口号,是现实。
我们也该行动了
建工人不是“铁打的”,他们也需要休息、需要陪伴家人,也想在五一节那天,和孩子去公园走一走,和妻子吃一顿团圆饭。
想要改变这一切,不能只靠喊话,需要制度的推动和企业的自觉。
政府应出台更加明确且有执行力的休假规定,尤其是对节假日施工的要求、对职工补休制度的落实要有强制性。如果企业无视规定,就应有处罚措施跟上。
企业也要有所担当,不仅仅是看进度、抓产值,更要在合理排班、健康管理、情绪疏导上做文章。加班有补偿,休假有安排,这是最起码的尊重。
建工人自身也要增强维权意识,了解劳动法、了解自己的权益。一旦遇到用人单位不合理压榨,要勇敢说“不”。
五一不只是放假 更是尊重劳动的节日
劳动节,本该是属于每一位劳动者的节日。它不仅仅是放假的名义,更是一次提醒:我们应该用制度和行动,去保障那些真正用双手建设城市的人的尊严。
希望未来的某个五一,我们能在朋友圈看到更多建工人的笑脸,而不是工地的打卡图。他们也应该有权利,说一句:“这个假期,我休息。”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