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大举进攻职场的今天,面对面的沟通技能反而变得更加稀缺和珍贵。尤其在高度讲究团队协作与沟通的建筑行业,清晰、自信、有影响力的表达能力,往往比你会多少绘图软件还重要。而面试,正是验证这些能力的关键场合。
很多求职者忽略了一个事实:在你坐下开始谈设计理念或项目经验之前,面试官早在第一分钟就对你有了初步判断。常春藤沟通专家霍普纳(Matt Abrahams)指出,求职者在面试中有大约 90秒 的时间来打动对方——这段时间内,你的表现会决定这场面试的走向。
尤其对建筑行业来说,不论你是应聘建筑师、项目经理还是BIM协调师,沟通能力都是跨专业合作的基础。以下是霍普纳在新书《别再说嗯》中总结的三大技巧,能帮助你在AI时代的职场浪潮中脱颖而出——尤其在第一印象决定成败的面试场合。
在建筑面试中,“请介绍你自己”这类问题,看似平淡,却是打动人心的第一座桥梁。你必须以一种独特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开始。
想象你正在做一场设计竞赛简报或建筑提案汇报——你不会用模糊、笼统的语言来介绍项目。你会从一个关键痛点或引人好奇的细节切入,迅速传达出核心亮点。同样地,在面试中你也该这样介绍自己。
范例:与其说“我毕业于某某大学建筑系,有三年工作经验”,不如说:
“我在一个雨水再利用社福中心的项目中,带领团队用建筑设计解决极端气候下的水资源问题,那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建筑如何直接改变人的生活。”
这种生动、具体的故事不仅抓住面试官的注意力,还凸显了你的核心价值: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思维、人本意识——这正是建筑专业求才若渴的素质。
许多求职者一紧张,就会陷入“机器人模式”:语调单一、表情僵硬、用词过度书面化。尤其建筑专业的人才经常为了展现专业度,不自觉使用大量技术术语和行业黑话,反而让沟通变得障碍重重。
面试不是发表论文,它是一场真实对话。展现你的个性、热情和沟通风格,比拼背出多少专业术语更重要。
如何让表达更自然有力?
保持开放自然的身体语言:别把双手锁死在桌上,用轻松的手势辅助你的叙述。
眼神接触有节奏:不要死盯面试官,也别躲闪视线,适度点头回应、展现倾听。
语调有起伏,重点有停顿:说到关键点时,适当放慢节奏,让对方有时间吸收你的话。
用感官语言讲项目:别只说“我们做了一个多功能空间整合”,可以说“我们重新分区,让光线可以从北侧的天窗洒进中庭,改变了整个气氛”。
在建筑职场中,光靠作品集还不够,你要能用语言把图纸“说出来”。如果你未来想走上设计主管或客户简报的岗位,这种口语表达的功力,是你晋升的关键。
想让你的表达变得自然又有力,没有捷径,只有练习。而霍普纳推荐的“大声起草(Loud Drafting)”法,是一个高效又实用的训练方式。
做法很简单:自己设定一个常见面试题,例如“你最近最有成就感的项目是什么?”然后大声说出来,录音、回听、再重说一遍。每次都试着换说法、换节奏、找最自然的表达方式。
尤其在建筑面试中,面试官可能会问你:
“你在项目中如何与结构或机电团队协作?”
“你如何处理业主提出的设计变更?”
“讲述一次你从失败中学习的经历。”
这些问题看似在考核经验,其实更在考察你的 反应能力 与 沟通逻辑。大声练习可以帮助你锻炼这两项关键技能。
此外,平常也可借机训练表达,比如跟同事、朋友多聊项目心得,或改用视频通话增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久而久之,说话会变得更自如,也更具说服力。
在AI工具快速渗透建筑设计流程的今天,制图、建模、甚至渲染,都可以由AI大幅协助。但真正决定谁能带领团队、赢得客户信任、推动项目前进的,仍然是——沟通力。
你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清晰传达构想?你有没有能力把复杂问题拆解讲明白?你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带着一张图纸去面对五个业主代表?这些能力,AI学不会,但你可以练出来。
在求职的第一关——面试中,把握好开场的90秒,就是迈向建筑职涯下一步的关键。练好这三招,让你的声音比AI更有力量。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