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一场正在悄然酝酿的组织变革,正在重塑昔日的地产巨头万科。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不仅标志着万科彻底进入“深铁时代”,更是房地产行业从市场化走向国资主导的重要信号。万科正在全面撤并其区域公司,结束集团—区域—城市的传统三级管理架构,正式迈入“集团—片区”的集权模式。随着深铁高管全面接手,原有职业经理人时代宣告终结。
这场组织变革的背景,是万科持续三年的市场下滑和销售困境。自2020年销售额达到历史高点7000亿元后,万科的业绩逐年下滑,2023年降至3700亿元,2025年上半年仅为691.1亿元。随着市场容量压缩、项目储备减少,区域公司这一管理中层变得臃肿且冗余。
区域平台的撤并并非一夜之举。从2024年3月起,万科南方区域率先整合,从原有的12个城市公司合并为8个。随后一个月,上海区域也重组为8个地区公司,北京区域调整为7个。到了2024年10月,万科“七变五”战略完成,东北、西北区域被降级为总公司,开发经营本部开始直管上海与广佛。区域本部逐步被边缘化,成为开发经营的前线协调单位,为彻底取消区域打下基础。
到了2025年7月,万科正式宣布撤销全部区域公司,核心职能回归集团总部。此次架构调整将采购权、法务权、财务整合等关键职能收归集团统一管控。同时,开发经营本部从上海迁回深圳,实现总部物理上的集中与统一。这种“强总部”战略正是深铁管理风格的体现。
深铁在2017年“宝万之争”后成为万科大股东,近年来通过人事布局加速掌控万科。2025年初,郁亮卸任董事会主席,祝九胜、朱旭等高管陆续离职。深铁董事长辛杰兼任万科董事会主席,原深铁置业副总经理王智余调任北京区域,财务岗位由深铁背景的肖静华接替,法务、纪检等职能也由国资系统人员接管。人事调整伴随着战略方向的收紧——以国资标准管理这家市场化起家的地产公司。
过去万科的区域管理体系强调“放权激励”,以期在各地跑马圈地时期迅速扩张。但如今房企普遍面临销售下滑、债务压顶的危局,维持高成本的区域平台已无现实意义。“当项目供给枯竭,区域公司就是沉重包袱。”业内人士指出。撤并区域公司,是缩减成本、提高决策效率的必然选择。
这场变革还伴随着人事流动加速。2025年6月,华中区域BG合伙人王博群离职;不久,上海事业部总经理于佳兴跳槽至华润置地。这些“老万科人”的流失,象征着区域自治的终结,和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瓦解。
与此同时,万科内部架构也在持续优化。开发经营本部仍由张海主导,孙嘉负责商业事业部,曹江巍接替卢冰掌管北京区域。万科还新设办公事业部,专注写字楼资产运营,并升级商业板块,主打三类产品:大型购物中心、社区商业和文化街区。
采购职能、财务体系同步重构。万科未来将把大量表外资产纳入报表管理体系,提升整体融资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这种全面收拢权力、统一流程的做法,使得万科运营逻辑由“放权搞活”转为“集权提效”。
这种变革也折射出整个房地产行业的战略转型。行业告别粗放式增长,“区域跑马圈地”已难以为继。相反,精细化、总部化的集约管理成为趋势。万科的调整并非孤例,多家房企如中海、保利也在收缩区域平台,集中资源应对主流城市市场。
而深铁之于万科,不仅是资金输血者,更是战略整合者。从“深铁+万科”双品牌地产合作,到轨道+物业一体化开发,深铁试图用“国资治理+市场执行”的模式重塑万科的运营机制。此次区域撤并,是深铁深度介入万科管理后的关键落子。
不过,这场变革也伴随着阵痛。一方面,区域高管出走带来的经验断层短期难以填补;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更迭和组织结构的再造也需要时间磨合。未来万科能否适应这种“强总部”的国资管控模式,仍需观察。
从“市场化标杆”到“国资样板”,万科的转型路径,正勾勒出未来房企治理的一种新范式。当房地产行业从“高杠杆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万科的深层重构无疑具有风向标意义。深铁主导下的万科,能否完成从土地时代到资产运营时代的跨越,也许将成为判断本轮行业洗牌成功与否的重要参照。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