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老赵终于重新上岗了。这个消息一传出来,认识他多年的朋友老张也为之感到高兴。毕竟在建筑行业干了一辈子的老赵,在家待业了近半年,终于在50岁这个“高龄”重新找到一份甲方单位的工程经理岗位,确实不容易。
老赵曾是一家大型地产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有资质、有证书、有经验,人脉资源也不差。可就是在经历了一轮“裁员潮”后,他也被卷了进去。从此,开启了漫长的待业期。
这段时间里,朋友们也没少帮他联系工作机会,但几乎都被他婉拒了。老赵的理由也很简单:“干了这么多年甲方,实在受不了施工单位那一套流程和强度,再让我回去拿笔画图、盯工地,实在是扛不动了。”
听起来像是在挑三拣四,但在行业人眼里,这种“还想挑肥拣瘦”的想法,多少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如今这个建筑行业,说句实话,经验和资质已经不是决定性优势了,真正被广泛认可的“核心竞争力”,反而是——年轻。
是的,哪怕你是建造师、有一堆甲方项目经验,到了45岁以后,市场对你的需求就开始断崖式下降了。在很多企业看来,一个40岁以下、可塑性强、能熬夜加班还能出差的年轻人,比一个“老油条”更划算。
好在这个月中旬,老赵终于接到一家建设单位的录用通知,岗位是“工程经理”,他很珍惜这次机会。入职初期,他也挺自信:项目经验丰富,团队沟通不在话下,按理说干起来应该游刃有余。
但没想到刚入职一周,就发生了“剧情反转”。
事情是这样的:工程部一共6个人,包括老赵在内,其他5人竟然都比他年长。按理说,老赵应该在团队中处于中间年龄段才对,结果却成了“最年轻”的。他自己调侃说:“不是遇到了一群老同事,是遇到了一群老滑头。”
但这都还好,毕竟能把工作分配下去,关系慢慢磨合也能处理。但真正的问题出现在一位“空降副总”到来之后。这位工程副总被直接任命为项目分管领导,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刀阔斧“改革工程部”:不设上下级,打散原有架构,改为“分栋负责制”。
换句话说,原来的工程经理岗位已经名存实亡,所有人平级,每人负责几栋楼的安全、质量、进度和验收等内容,统一向副总汇报。于是,老赵刚刚“坐热”的工程经理椅子,还没捂热乎,就彻底尴尬了。
职位没了,但薪资还没调整。听起来是“没吃亏”,可实际上,职位与权责脱节,本身就是一种变相贬职。这不仅是职场中的打击,更是一种对求职者心理预期和职业尊严的极大不尊重。
从这次变动来看,问题其实不只是出在老赵身上,而是暴露出这个建设单位内部管理的混乱与人事制度的不成熟。招聘一个中高层岗位,却在短短一周内由“工程经理”变为“普通执行岗”,这本身就说明公司对组织架构的认知、对岗位的定义都缺乏系统性。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在人事管理中缺乏基本的诚信和透明度。
对于老赵而言,现在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据理力争,看看当初签订的劳动合同里是否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描述,如果公司变更了职务但没有正当理由和协商过程,是可以依法维权,要求恢复原职或合理安置的。要么选择“骑驴找马”,先暂时接受现状,保证收入不断,但同时开启新的求职通道,为下一份更匹配的工作提前做准备。
而对于像老赵这样的中年职场人来说,这件事也带来深刻的警醒:在当下这个环境里,仅凭经验和资质是不够的,保持学习能力、适应变化的心态以及清晰的职场规划,才是长久之计。
至于老张,说得直接点:“在这个行业里,年纪越大,岗位越高反而越不稳定,一不小心就成了靶子。能干,但不能死撑;要稳,也要有退路。”
下班路上老张发了条朋友圈:“最近太忙,抽空唠几句。老铁们,见谅。希望每一个像老赵一样的兄弟,都能在职场这条路上,走得稳一点,也顺一点。”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扫一扫添加微信
使用小程序
使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