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职场资讯 > 工程师职场资讯 > 建筑设计师的行业寒冬自白:凌晨三点的灯光,照不亮生活的迷雾

建筑设计师的行业寒冬自白:凌晨三点的灯光,照不亮生活的迷雾

    发布时间:2025-05-02   来源:筑招建筑人才网   浏览次数:6327  
标签: 建筑设计师

建筑设计师


凌晨三点,设计院的灯依旧亮着。牛工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眼前的CAD线条早已模糊成一片。这已经是他本周的第三次通宵改图——而这种日子,他已经连续过了五个月,没有一天真正意义上的休息。

 

窗外,城市天际线依然伫立,但越来越多的建筑变得黑洞洞一片。那些熄灭的窗口,是烂尾楼的沉默呐喊,更是整个建筑行业寒冬的具象写照。

 

从香饽饽到被冷落的工科生
2017年,牛工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那一年,他第一次感受到行业的冷风拂面。

曾几何时,土木建筑是“铁饭碗”的代名词,是高考志愿表上的优等选项。“同济土木”这四个字,曾足以让全家人脸上发光。然而牛工毕业时,施工单位的招聘标准已从普通本科提升至重点高校,曾经抢破头的岗位,忽然高不可攀。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2014年开始的房地产市场调整。随着“去库存”政策的落地,整个建筑产业链开始萎缩。牛工做了一个看似理性的选择:读研,拿更高的学历对抗逐渐收紧的就业市场。

但事实证明,那不过是更长寒冬的序章。

 

拿下硕士学历,却没换来一份安稳的工作
中国建筑业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建筑行业的就业岗位同比减少了12%,而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却达到了历史新高。结构性供需错配,早已为牛工的迷惘埋下伏笔。

2019年,牛工凭借硕士学历如愿进入恒大地产。当时的恒大还站在房地产金字塔顶端,年销售额突破6000亿元,是建筑人心中的“金饭碗”。

那几年,牛工见证了房地产的最后一轮狂飙突进:疯狂囤地、极限周转、无上限地刷销售额……整个行业就像一辆高速飞驰的列车,似乎没有刹车的可能。但列车终究出轨——2021年,恒大暴雷,一夜之间从“行业标杆”变成了“爆雷样本”。

牛工和他的同事们,从“地产精英”变成了“失业者”。“像坐过山车,从云端直接坠入谷底”,他回忆那段时间,语气仍带着颤抖。

 

从地产巨头到设计院,另一个深坑在等着他
离开恒大后,牛工进入了一家中型设计院。他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喘息的机会,结果发现,这里是另一个“坑”。

设计院实行项目提成制:没图就没收入,画图才有饭吃。在行业繁荣期,这种制度确实创造过“年薪百万”的奇迹;但在寒冬下,这套机制反而成了悬在设计师头顶的利刃。

牛工苦笑:“现在不是996的问题,而是有没有996可做的问题。”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建筑设计企业人均产值下降了31%,近四成设计师月收入已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不仅是周期性低迷,更是“存量时代”到来的先兆。随着新建项目锐减、城市开发趋于饱和,行业大势已变。

 

建筑师的尊严,正在一点点被消磨
牛工的房贷账单静静地躺在抽屉里,那个数字比他上个月的工资还高出30%。他曾坚信,建筑师的职业会像他亲手设计的高楼那样,稳固上升;而现实却狠狠将他从理想中摔醒。

在行业论坛上,越来越多的“牛工们”开始自嘲为“画图民工”,他们一边加班,一边琢磨是否该转行去做自媒体、考编或进入国企。

他们不再相信“努力会有结果”,因为眼下这场行业的寒冬,似乎比过去任何一次都更漫长,更深沉。

 

行业之问:建筑的未来,还能托起设计者的生活吗?
设计院的灯光仍在夜里亮着,但牛工知道,那些不眠的深夜已不再换得来一份体面的生活。

这场寒冬也像是一面镜子,照出行业多年累积的问题:
– 畸形的雇佣制度,
– 过高的工作强度,
– 对经济周期的高度依赖,
– 以及对“创造力”与“人”的持续忽视。

建筑,不应只是混凝土与钢筋的堆砌,它也应该承载人们对生活的想象。更重要的是,它也应该容得下那些默默画图的人,有一份稳定、有尊严的生活。

当牛工再次望向窗外略显昏黄的天光时,他不再只期待下一个项目的到来。他更期待的是,一个真正属于建筑师的春天,能早些到来。


【观点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站立场】



最多发表256个字符的评论,0/256
客服在线
客服在线帮您解答疑问
客服微信

扫一扫添加微信

筑聊
小程序

使用小程序

公众号

使用公众号

返回顶部